即墨古城展新姿 即墨是不是历史名城之最

这古城必定要重见天日 , 她背负的历史太沉重 , 承载的文化太深厚 , 积淀的故事太丰富 。一个午后 , 我与朋友相伴顺着即墨城宽阔的大道前行 , 一边听他介绍古城重建的艰难曲折 , 一边抬头向那宏大而威武的青灰色城墙望去 。一眼望不到头的城墙高高矗立 , 像一道硕大的屏风 , 把街区一分为二 , 把景色一分为二 , 似乎也把历史一分为二 。
即墨 , 青岛市下辖之域 , 曾为县 , 后为市 , 2017年改为区 。青岛的建置历史仅有120年 , 但据《战国策》《史记》等典籍记载 , 公元前567年 , 齐大夫朱毛就开始修建即墨城 , 到战国时期 , 即墨故城已非常繁荣 , 可以与齐国首都临淄相提并论 。秦一统天下后 , 实行郡县制 , 把即墨定为县 。当时胶东半岛是胶东郡 , 该郡的中心便是即墨 。南北朝末期 , 即墨一度被废除 , 但25年后又恢复重建 , 一直延续至清末 。1898年 , 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 将即墨“南边”的海面和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为“胶澳租界” , 这块地方就是后来的青岛市 。
浩瀚历史 , 犹如长河奔流汹涌澎湃 , 撞击人心 。
即墨人“不甘心”昔日的辉煌从眼前烟消云散 , 不愿让昨日的繁华仅留在记忆之中 , 挖掘、开发 , 让金子重新散发光亮 , 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 , 5年前 , 当地人代会通过“一号议案”——重建古城 。
国内外古城成千上万 , 无不闪耀着悠远而庄严的光环 。古城是历史文化的象征 , 是文明历史的延续 , 又是古代建筑艺术的展示 。当下重建古城的不在少数 , 然而一些地方要么心血来潮 , 要么盲目追风 , 结果粗制滥造、昙花一现 。即墨人的“眼眶”高 , 做事从长计议 。他们把各大院校的人文大咖请来 , 把各路经验丰富的建筑专家请来 ,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军人物请来 , 把国内有名的木雕石雕彩绘工匠请来 。集思广益之下 , 一个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求真务实的思路诞生:对历史 , 对人民 , 对后世负责;做今天的精品 , 明天的文物 。
穿过牌坊 , 跨过城门 , 沿古城整洁而充满历史感的街面漫步 , 每一块瓦石 , 每一根木料 , 每一方匾额都摆放得错落有致 , 自然得体 , 没有丝毫的“做作”状 , 更没有生硬多余之嫌 。历史在这里浓缩 , 记忆在这里放飞 。昔日的县衙、文庙、城隍庙、财神庙、真武庙、牌坊街、教堂 , 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 , 一一呈现在眼前 。那观音阁、三官阁、魁星阁和火神阁 , 威武雄壮 , 各据一方;那“望海”门、“景岱”门、“临川”门 , 向海向峰向河而立 , 昂头挺胸 , 呼风唤雨;那西门外商业大街不绝于耳的叫卖声 , 仿佛一直持续到今天;那古城西南处墨水河小坝上洗衣的农妇 , 举杵捶衣 , 水溅珠落 , 劳作的身影似乎至今清晰可见 。
我一直纳闷:早已面目全非的古城 , 怎么恢复得如此栩栩如生呢?相伴的朋友为我解疑释惑:这首先得益于一些老照片的重现 。2005年 , 一位德国汉堡大学语言学教授访问即墨 , 带来了130多张记录着即墨古城的老照片 。正是这些稀有的老照片 , 打开了即墨人封存已久的记忆 , 震撼了他们的心绪 , 促使他们下定了重建古城的决心 。另外就是归功于即墨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尊重历史的务实精神 。那些石雕、木刻、楹联、绘画 , 甚至展馆的陈列 , 都出自国内一流大师之手 。他们不仅严格按照历史还原 , 所用的材料也是经过百里挑一 , 不出一点纰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