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墨江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见实效 普洱墨江历史文化之最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墨江县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繁荣之地,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5项、传承人83人,文物保护单位13项,创建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村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项目传承基地1个、文化惠民示范村3家,时刻彰显着墨江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历史文化底蕴 。
近年来,墨江县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以“保护为主、拯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充分挖掘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取得新突破 。
墨江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强化工作措施,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定、部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17年至2019年,墨江分别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全县文化资源普查,健全了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加强民族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
“十三五”以来,为深入推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墨江县利用“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赶集日、文化“三下乡”、“三区”文化人才培训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展览及文化惠民演出 。将“种文化”和“送文化”相结合,组织举办文化遗产宣传20余次、传承培训40余期、展览展示53次 。
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研究和传承培养,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的主要内容,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活动经费、加强辅导培训、培育文化大户等方式,墨江农村文化艺术、民族民间文化等乡土文化技能培训与传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在全县组建的600余支农村小文艺队中,农村文艺人才积极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作品,收集整理出《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一批散落于民间的原生态歌曲加工提炼、创作改编 。其中,《筚篥声声响》荣获“彩云奖”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银奖;《巴哈雅米》入围云南省第三届群众文化“彩云奖”决赛;《巴哈嘟啦》获市级铜奖及云南省第四届群众文化“彩云奖”,诸多文化遗产在新一代文化传承人的创作及改编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墨江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同时,也让文化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为子孙后代留存文化印记 。
截至目前,墨江已连续举办15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累计吸引万余对双胞及近400万游客参与,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0亿元,被云南省列为重点打造的民族节庆之一 。此外,哈尼祭竜节、“十月年”“苦扎扎”、彝族火把节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也日趋成熟 。
下一步,墨江县将依托“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民族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建筑、服饰、歌舞、节庆、饮食背后的非遗文化,开发墨江金银、剌绣、竹编手工艺品及双胞纪念品、民族服饰等民俗文化旅游商品,有效推动“文化 旅游”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 。
来源:普洱文旅资讯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张丽青
审核:祝小涵
【文化|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墨江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见实效 普洱墨江历史文化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