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


浙东运河

文章插图
浙东运河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是中国浙江省境内的一条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 。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为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 。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挖西兴运河,此后与曹娥江以东运河形成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 。南宋建都临安,浙东运河成为当时重要的航运河道 。元代至清代,浙东运河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畅通 。直到近代,在新式交通方式的冲击下,运河作用逐渐被取代 。
由于浙东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河流多为南北向,因此,东西走向的浙东运河需要穿越多条自然河流 。为维持不同区域的水位并使船只能够通过水位不同的河段,运河中修建了许多碶闸和堰坝设施 。这与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的桥樑一起成为了浙东运河的特色,也成为了重要的运河遗产 。
【浙东运河】2008年11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和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通道,浙东运河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5月,浙东运河被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大运河项目的一部分 。
基本介绍中文名:浙东运河或杭甬运河
始建日期:春秋时期--西晋
重开日期:2007年12月29日
起点: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
终点:宁波市镇海区甬江入海口
接续:钱塘江、东海
全长:239千米(149英里)
河道走向浙东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在经过西兴之后进入萧山区境内,随后进入柯桥区钱清镇,与钱清江故道相交 。此后运河向东南进入越城区境内,与曹娥江相交 。自西兴至曹娥江的运河又名“萧绍运河” 。过曹娥江后,运河进入上虞区境内,分为两支 。北侧运河又名“虞姚运河”,从曹娥江东岸上虞百官的上堰头至余姚市曹墅桥连线姚江 。
浙东运河

文章插图
浙东运河示意图南侧运河又名“四十里河”,自曹娥江至通明坝汇入姚江,另有后新河、十八里河并行 。此后主河道进入自然河道,在丈亭镇分出支流称“慈江”,在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大西坝分出支流称“西塘河” 。此后干流经姚江与奉化江在宁波三江口汇合成甬江,最后在镇海招宝山东面汇入东海 。慈江自西向东,在慈城南面分出支流“剎子港”,在小西坝联通姚江 。慈江干流经过化子闸改称“中大河”,此后从江北区进入镇海区,最后汇入甬江 。西塘河向东到达宁波老城望京门,连线护城河和城内水系,并与奉化江相连 。在自然河道形成内外江平行的格局是为了避让外江潮汐并截弯取直 。浙东运河绍兴段历史沿革由于浙东地区水量充沛,因而修建运河较为容易,从而运河的修建过程常常并不见诸史料 。据考证,浙东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山阴故水道 。根据《越绝书》载,山阴故水道起于范蠡修建山阴大城(大致相当于今绍兴老城)东郭门,终于上虞东关练塘,长20.7公里 。晋惠帝时,为满足灌溉需要,由会稽内史贺循主持,修建从钱塘江东岸的西兴至会稽城的西兴运河 。此后,这段运河与上虞以东运河以及姚江、甬江的自然水道形成了浙东运河 。南北朝时,经过官方和民间的经营,运河的形制已经基本成型 。唐代中叶,随着江南运河沿线航运的日益繁忙,浙东地方官员主持疏浚浙东运河,增设堰碶设施,开挖新河道并疏浚鉴湖使之成为运河重要的水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