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世遗|兴建安平桥的“六功臣” 安平桥历史之最( 三 )


果不其然 , 有了赵令衿、黄逸、惠胜等人合力修建 , 安平桥终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十一月告竣 。建成后的安平桥“其长八百十有一丈 , 其广一丈有六尺 , 疏为水道者三百六十有二 。以栏楯为周防 , 绳直砥平 , 左右若一 , 隐然玉路 , 俨然金堤 , 雄丽坚密 , 工侔鬼神” 。通桥之后 , 险恶的海湾渡口变成坦途 , 与泉州内陆腹地紧密相连 , 可谓四通八达 , 为安海港运输提供便利的同时 , 也吸引更多商船通过安平桥将货物运输到泉州各地以及漳州、广州等 。
赵令衿造福一方百姓 , 深得民众拥戴 , 以芳名载入青史 。而黄护、黄逸父子接力修桥同样成为民间说不完的故事 。为缅怀黄护的德善事迹 , 南宋朝廷曾追赠其为“晋江县尉” , 淳祐十年(1250年)泉州知州韩识在编纂《清源新志》时记述黄护事迹时称:“为不没人善 , 乃记其名 , 以垂不朽” 。安海桐林古称“吕林” , 现今居住于此的黄氏族群即尊黄护为开基一世祖 , 桐林黄氏家庙内迄今收藏着黄护、黄逸父子画像 。
“白塔”系安平桥的附属建筑
碑记石刻载述名人渊源
安平桥上迄今保存着众多的碑记、石刻 , 上面详细记载着建桥历史和历代修葺等方面的史实 。在安平桥中亭周围的十三方古代重修碑记中 , 最早的是明天顺三年(1459年) , 最晚的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但根据记载 ,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桥成之时 , 泉州知州赵令衿就为安平桥落成撰写一方碑文《石井镇安平桥记》 , 记述建桥经过并描绘桥梁之雄伟外观 。惜原碑早废 , 碑文尚见载于《安海志》中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 , 桥上超然亭重建 , 晋江人张廷芳为之撰《重建超然亭碑记》 , 该碑亦已佚失 。
根据碑记石刻的载述 , 由明至清 , 安平桥共有15次重修 , 其中比较重要的修缮有七次 。据陈弘《重修安平桥记》云 , 明时“逮倾圮 , 而当南涯溪潮之处毁断尤甚……乃天顺改元 , 北涯耆民安□国广募缘 , 人咸乐输 , 遂先新水心亭 , 次及桥道 。自北涯起 , 倾者砌 , 断者续 , 因复建亭于其上 。是岁十月兴工 , 越三年八月而讫 , 桥亭次第一新 。”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的重修应是安平桥落成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 。
据碑刻、文献记载 , 明清著名的将军郑芝龙、施琅、蓝理等也参与过安平桥修缮 。《水心亭记》碑为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立 , 碑首篆刻“水心亭记”四字 , 碑文记载崇祯十年(1637年) , 时任潮漳副总兵右都督的郑芝龙奖倡重修水心亭之事 。今碑立于安平桥中亭;《施琅捐修安平西桥碑记》碑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立 , 碑中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平台凯旋 , 捐俸修造安平桥、顺济桥和浮桥的史实 。今碑立于鲤城浮桥桥畔的接官亭之侧;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 福建陆路提督蓝理筑西埭 , 以海土填安平桥水心亭两旁 , 盖屋168间 , 建了一座长里许的街市 。后蓝理被罢职 , 中亭街市遭毁 。
修桥自古以来被民众视为善业 , 亦是德举 。有意思的是 , 清代官员徐汝澜在出知晋江时 , 曾修缮晋江旧铺桥、惠济桥两座古桥 , 后来他又两度参与重修安平桥 。在这期间 , 他也官运亨通 , 由晋江知县一职 , 擢升为台湾知府 , 再升至泉州知府 , 实现官场完美“三级跳” 。《重修安平桥记》碑今在安平桥中亭 , 碑文由时升台湾知府的徐汝澜亲撰 ,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立 。碑文细述了徐汝澜捐俸议修安平桥 , 绅士耆老踊跃参与 , 于清嘉庆十二年六月至隔年九月修缮了安平桥的过程 。与该碑并立的还有一块《万古流芳》碑 , 记载此次重修安平桥士民捐资之芳名录 , 碑上那一行行捐资修桥的芳名中 , 既有普通百姓 , 也有官宦、商贾、寺僧等 , 甚至还有镌以商号的;在中亭另有一方《重修安平桥记》碑 , 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立 , 为泉州知府徐汝澜撰 。碑额浮雕双龙护牌 , 牌中竖刻篆书“皇清”二字 。碑文记述清嘉庆二十年徐汝澜知郡事再至泉州 , 得知安平桥桥圮后捐俸倡议重修 , 修桥工程于嘉庆二十一年夏仲告竣 。徐汝澜修桥不仅为地方建设作出贡献 , 也为他赢得了士民的赞誉 , 同时积攒下良好的官声 , 可谓一举多得 。后来 , 民众还为徐汝澜建长生祠于晋江龙山寺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