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世遗|兴建安平桥的“六功臣” 安平桥历史之最( 二 )


祖派 , 南宋绍兴年间僧人 , 生卒不详 , 时人称之“慈惠禅师” 。据《枯崖漫录》和《闽书》载 , 祖派为泉州人 , 在开元罗汉寺落发为僧 , 后为承天寺的僧人 。祖派还是一位水利专家 , 绍兴六年(1136年) , 他曾受晋江县令洪元英之委托重建晋江湮浦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八·舆地志·水利志》载:“绍兴六年 , 邑人李密、李国表 , 复请筑于令洪元英 , 仍以僧祖派、体柔领其事 , 凡三年而成 。时守刘子羽闻于朝 , 锡洪元英章服 , 祖派赐号慈惠大师 。民为洪立祠 , 以祖派、体柔从祀 。州人王瑀为记 。”也正是因为祖派有修缮水利工程的经验 , 故而黄护和智渊愿意跟随他建造安平桥 。
兴建安平桥的消息传开 , 晋、南两地民众纷纷响应 , 有钱出钱 , 有力出力 , 形成一股强大的造桥力量 。黄护不仅捐钱 , 还亲自参与监理建桥 , 操劳多年 。可惜的是 , 在当时建一座像安平桥这样的石桥 , 是个浩大工程 。纷繁芜杂的事宜耗尽了祖派、黄护的精力 , 他们竟没来得及等到桥梁竣工 , 便相继辞世了 。
祖派和黄护的过早去世 , 使得安平桥建设工程注定要成为一场“接力赛” 。该桥在建造了近14年后 , 仍未落成 。不过这一状况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是年 , 赵宋宗子赵令衿出任泉州知州 , 他应士民之请 , 与新兴化县令黄逸(黄护之子)、僧人惠胜再度筹集资金 , 续建安平桥 。
桥上中亭前立有石雕武士像 , 披盔戴甲 , 手执长剑 , 形态威武 。
据文献记载 , 赵令衿一向是位敢说敢做、不怕事之人 。靖康初(1126年)他在任军器少监时 , 就曾因直陈见解而触怒皇帝被革职;复官后 , 在坚持抗金主张的张浚被罢官时 , 他又挺身而出“硬刚”朝廷 , 疏求挽留张浚 , 再遭罢官;第二次复官后 , 赵令衿先至德安府当通判 , 而后才到泉州出任知州 。有这么一位敢担当的“血性”官员主政泉州并续建安平桥 , 可以说是泉州人的福气 , 也是安平桥的运气 。
黄逸 , 字德后 , 是黄护之子 。他在南宋绍兴年间为兴化知县 , 为政“根于至诚 , 尤崇尚学校 , 建议道堂” , 是位“有贤名”的好官 。安平桥建造未半 , 祖派与黄护便相继离世 , 这对建桥民众的士气打击颇大 。所幸经郡守赵令衿援促 , 黄逸秉承父志 , 再度倡修安平桥 , 为安平桥的完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有了赵令衿的主持、黄逸的倡建及董事 , 尚需一位“高级工程师”来负责安平桥的具体设计与建造 , 这项任务就落到了僧人惠胜的肩上 。历史文献对于僧人惠胜的记载稀少 , 但此人在绍兴六年(1136年)就已崭露头角了 。那一年 , 时任泉州知州的刘子羽策划重修州学 。众所周知 , 古时州学乃州郡官办教育的主体 , 修建州学非同小可 。刘子羽不敢大意 , 故“命浮屠惠胜等掌之”(《泉州重建州学记》) , 即令僧人惠胜等负责重修具体事宜 。这次州学重修按左学右庙建制 , 增高旧基二尺余 , 在今址建成大成殿 , 殿前置东西两庑 , 殿东建明伦堂 , 殿后为议道堂 。明伦堂前为东西十二斋 , “御书有阁 , 祭器有库 , 祠房燕亭宾次庖廪之属 , 一新轮奂” 。同时疏浚由东南方流经学宫的南溪支流 , “濬青草池 , 内潮汐于桥之下” , 使学宫见山傍水 , “江山增丽 , 亘古无前” 。能把州学重修至“亘古无前”的地步 , 足见惠胜对于承建工程得心应手 。也正因此 , 赵令衿在续修安平桥时 , 才会想到要请惠胜再度出山相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