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人的本性是从天道而来,保有本性就是对天道的顺从,而追溯起来,我们讲“保持本真”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今天我们会反复讲“保持本真”,“保持你本来的面目”,这句话其实只讲了前半截,究竟为什么要保持本真呢?因为它是来自于天道的 。
道生天地与道在万物
新京报:庄子思想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部分是关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即“道论” 。这一主题散见于《庄子》33篇中,其中被讨论最多的片段之一是《知北游》中“东郭子问道”,当东郭子询问“道,恶乎在?”庄子先后回之:“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该如何理解庄子所言的“道在万物(自然)”?庄子对道的解读与老子所言的“道生天地”又有怎样的关系?
陈引驰:很多中国哲学研究者可能对这个问题会很感兴趣,我不是专门研究哲学的,对此的想法可能略有不同 。“道在万物”从整个庄子思想的背景中看是很好理解的,《齐物论》中讲“三籁”——天籁、地籁、人籁 。“人籁”就是从箫、笛、管、弦这些乐器中演奏出来的声音,“地籁”是天地万物的声音,他讲大地上有种种孔窍的形状,各不相同,风一吹过就呜呜作响,这是地籁 。那么“天籁”是什么,其实书中未多加描述 。郭象注《庄子》中讲,这个“天籁”不是别有一物,只要符合天地自然的声音就是天籁,所以人籁、地籁如果符合自然,都可以视为天籁 。我讲这些的意思是,“道”和“物”是不分的,“道”落实在万物当中,就是在它的“性”上 。
《庄子讲义》,陈引驰 著,中华书局,2021年9月 。
中国过去讨论很多的还有“理”和“事”的关系,我们讲“理在事中”,道理不是孤立抽象的存在,要讲理,就要先讲事 。当然,很多声音也批评说,“理”总是和“事”牵连在一起,就导致“理”的部分发挥不够,而科学本身又是“理”的系统,所以这方面就发展缓慢,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实际上,“道”和“物”的关系与“理”和“事”的关系是相通的 。
至于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看来,“无”就是“道” 。那么,如何从“无”中生出“有”的世界呢?从逻辑上讲,老子非常强调二元关系,有无相生,前后相随,高下相倾,这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但二元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断向对方转化,“反者道之动”,360度之后又回到原位,所以老子也讲“周行而不殆”,由此来看,这里的“反”既可以理解为“相反”,也可以通“返” 。当我们面对“有”的世界,再往前推,与之相反相成的另外一个世界恐怕就只能是“无” 。
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庄子对这个问题是认可的,但并没有新的突破,只不过这类知性的追问并不是庄子最关心的,司马迁讲庄子“其学无所不窥”,但“要本归于老子” 。而庄子真正在意的,或许还是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如何提升自己,与天地合一——几乎每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都是这样的,他有认可、祖述主流思想观念的一面,也有他发展自己独特之见的一面 。在我看来,庄子谈论“道”的特性那些言谈,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因为这些不是他独到之处 。
新京报:关于“有”的世界,史华慈等人曾比较老庄对此的理解,认为老子的经验世界中仍然带有某种情感或价值偏向,如柔弱胜刚强,而庄子则几乎否定了任何优先性,瓦解了所谓的价值评判尺度 。我们该如何看待,庄子道论相较于老子道论的继承性与延伸性?
陈引驰:对老子来讲,他提出“反者道之动”似乎是中性的,认为这是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 。当然他讲“上善若水”,确实背后有一定的取向,老子之所以要守“柔”,站在“柔”的这边,最终还是要为了达到“刚强”,当你“刚强”时,又会走向它的反面,“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总体而言,老子虽然强调“反者道之动”的基本规律,但在具体因势利导加以运用时,他是有取向的,是想“强”的 。
- 论酒量,为何山东人是“全国第一名”?本文揭秘,网友:服气 酒量世界之最
- 只是取暖需要唐玄宗为何独爱胖女人杨贵妃
- 解密三国:官渡之战袁绍输在哪儿?与曹操何关
- a370m独显相当于什么显卡
- 皇太极与大玉儿孝庄姐妹与姑姑同嫁皇太极真相
- 独孤信是大帅哥吗?为何说独孤信是最牛的老丈人
- 世界上最恐怖的酒店:“残骸”遍布,门上贴符,200元一晚…… 世界十大猛鬼酒店
- 值得入手的登山杖,来自德国的登山杖品牌LEKI实用心得与评价 世界十大登山杖排行
- “卡罗拉:经典永恒”的魅力 世界十大最经典车型
- “横竖”之最的花江峡谷大桥 中国之最高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