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明朝对欧洲近代有着怎样的强大影响( 三 )


三:来自大明的高科技
比起儒家思想对欧洲思想家的火热碰撞,中国自然科学的传入,知名度不算高,影响却同样持久绵长 。
中国自然科学改写欧洲历史这事,在中世纪早期就发生过一次,即有名的三大发明西传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科技,伴随着蒙古西征的脚步登陆欧洲,然后深度改变了全欧洲的社会形态 。之后的骑士阶层瓦解,文艺复兴运动红红火火,大航海时代蓬勃展开 。全是这三大科技带来的连锁反应 。照着“英国现代实验科学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的话说: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赫人物能比这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影响力 。
而在培根的身后,一件同样有着大影响力的事情紧跟着发生了:晚明科技持续传入欧洲 。如果说三大发明的登陆,带来的是天翻地覆的巨变 。那么这一次明朝各类科技的到来,效果却是潜移默化的改变 。与四书五经的引进翻译一样,这次扮演介绍人角色的,依然还是传教士们 。虽然这群人动机不同,水平眼光也有差异,但必须承认的一个优点,便是实在 。特别是造访中国后,逐渐发现了一个事实:三大发明的源头就在这里 。因而也奋笔疾书,写了不少论证此真相的资料笔记 。比如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里,有整一章的篇幅,来论证并赞美中国发明印刷术 。就态度来说,真比后来的韩国人靠谱 。
而与正本清源同时进行的,便是对明朝先进科学技术,几乎不遗余力的介绍 。首先让欧洲人开眼的,便是大明的传统优势领域:农业生产 。西方传教士们对明朝农业极其称道的,除了辛勤的农民与广袤的天地,便是高精尖的农业科技了 。很多传教士的日记里,都清晰记录了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发达的灌溉体系 。
利玛窦的日记里更清楚确认,当时中国南部大多数省份,已经普遍推广了三季稻 。以至于中国的大米亩产“远比欧洲富裕得多” 。中国农民的精耕技术,也令欧洲人惊叹 。就连曾在中国因为走私坐牢的海盗佩雷拉,都感慨回忆过中国农民精耕技术的细腻成熟 。
比起稻种与技术,中国本土的农业设备,好些也更令欧洲眼馋 。西班牙人拉达,曾不惜笔墨的形容过福建的水车,说这类水车比欧洲大得多,运转能力也强得多,就连山坡丘陵上的荒地都能浇灌得到 。同时又介绍了一种大功率农具扬谷扇车 。这种可借助风力脱谷壳的设备,使用极其便捷 。
类似的介绍书籍流传欧洲,引发了好多客户兴趣 。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有荷兰船员倒卖中国大型农具,转手就有暴利 。而到了清朝年间,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们,也经常做这种倒卖生意 。彼时在欧洲最受欢迎的设备,正是上面说到的扬谷扇车,这种新农具的普及,结束了欧洲农民之前只能人力扬谷的苦累生活 。这类明朝农业技术,也引发了中国热时代,欧洲知识界对中国农业的兴趣 。特别是入清以后,每逢有重要外交活动时,欧洲人都格外精心策划,处心积虑搜集中国在种植与开垦方面的技术情报 。但在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政府监管力度极大,这类学习工作,通常收获极小 。
但是一本中国农业科学奇书的降临,却令欧洲人得偿所愿,收获得盆满钵满——农政全书 。这部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主笔的巨著 。却在清朝建国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遭到禁毁,直到乾隆年间才得以完全见天日 。而作者徐光启生前更万万想不到的是,这部凝结了他一生心血的巨作,竟在欧洲格外受欢迎 。
在集结了明末多名传教士回忆文字的十八世纪欧洲畅销书《中华帝国全志》里,便有整一章的《农政全书》法文选译 。这段《农政全书》里讲述养蚕技术的篇章,一下颠覆了欧洲人的蚕桑养殖理念,并很快被纷纷转载 。俄罗斯叶卡捷琳娜沙皇时代,《中华帝国全志》得以转译成俄文版,但沙皇俄国只允许其转译书中的前两章,相反其中的《农政全书》部分不但全数翻译,更重新配有清晰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