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这场王朝大耻辱买单?为啥要怪罪于太监?

在明英宗统治的正统朝,“土木堡之变”堪称是今人最耳熟能详的大事件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兵分三路,悍然发动了对明王朝的全面进攻,明英宗朱祈镇仅经过三天准备,随即率领号称五十万的大军北征,随即遭瓦剌军合围,被围困在土木堡,八月十五日,瓦剌发动总攻,一举击破明朝大军,俘虏明英宗朱祈镇,造成明王朝立国以来的奇耻大辱 。历代以来,也一直为后人所感慨哀叹 。论及罪责,也时常归责为“王振擅权”,“草率出征”,但如果细细审视从明朝宣德时代到正统时代二十多年的政局变迁,便可见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
如果先看“大背景”,第一个要为土木堡“买单”的人,竟是永乐皇帝朱棣,朱棣在位时,五次北征蒙古,沉重打击鞑靼,瓦剌诸部势力,可谓武功赫赫 。但是就在他最早起兵的“靖难之役”后,为酬谢兀良哈三卫的出兵相助,将原属宁王的内蒙古兴宁地区尽数划拨给了兀良哈,不但使兀良哈三卫实力大增,渐成明朝边患,更使明朝北部“九边”顿失屏障 。
朱棣晚年的三次北征,虽沉重打击了蒙古鞑靼部,却也使一直与鞑靼争锋的瓦剌部坐大,被明朝在蒙古草原上穷追了一辈子的鞑靼“兴宁王”阿鲁台,没死在明军手中,却最终被瓦剌击毙,瓦剌也借此成为蒙古高原实力最强的一支,其“发家”历史,实是拜朱棣所赐,此外,朱棣将辽东的谷王,韩王,辽王尽数内迁,留当地女真在辽东地区“自治”,结果至明英宗正统初年,辽东女真各部皆被瓦剌收复,成为其南下侵略的辅助力量 。而得到兴宁重地的兀良哈三卫,也不甘再听命于明朝,反与瓦剌相互勾连 。而且,虽时人常以宦官王振为土木堡之败的“祸首”,但宦官参政,也确是从朱棣时代开始 。
而朱祈镇的父亲朱瞻基,也同样要对土木堡之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内方面,朱瞻基施行“仁政”,对诸多亲贵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土地兼并行为颇多姑息 。不但造成了后来牵制明王朝精力的流民起义,更令朱元璋时代确立的“军屯”制大受破坏,宣德五年(1430年),监察御史陈祚就曾奏报说:“辽东边地,军田被侵已达三成 。”宣德六年,兵科给事中杨亮又揭发诸多亲贵“擅调边军为奴”的行为,宣德七年,河南巡抚李昌淇也上奏当地军屯土地“多被势家大户侵占,士兵无地却苦于赋役”的惨状,宣德八年(1433年),刑部右侍郎魏源揭发“宣府大同诸边地,将官侵占军屯日甚,以至兵户四散逃亡 。”
如此种种,明宣宗皆不了了之 。“军屯”没有保证,军队战斗力当然被削弱 。而明宣宗的国防政策也非常保守,撤掉开平卫不说,还对众边将赋诗说“慎守只需师李牧,贪功何用学陈汤” 。结果“李牧”学不来,防线却内缩严重,瓦剌也先杀太平,孛罗二首领,其族人多怨愤,曾数次到明廷哭诉,请求明王朝做主,杨士奇却说“夷狄相攻,乃中国之利 。”明王朝终是袖手旁观,坐看了瓦剌的崛起 。瓦剌正统十四年的南侵之祸,从此时就已注定 。至于再说到土木堡之败的“祸首”王振,明朝宦官掌握批阅奏折大权的“司礼监”,恰是明宣宗在位时所设 。
“历史遗留问题”讲完了,那么做为“当事人”的明英宗,以及被看做“罪魁祸首”的大公公王振,又该负多大的责任?还是且让我们从正统朝的朝局开始 。
说到明英宗九岁登基后在位的正统朝,历代素来评价不高,个别历史学家还把它看做“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而因后人对王振的种种抨击,这十四年更被许多人看做王振一手遮天,残害忠良,朝政糜烂的“黑暗时代” 。要了解真相,还需看王振本人:王振,河北蔚县人,原是个不得志的教书先生,宣德年间主动报名入宫,进入“内书堂”,侍奉太子朱祈镇读书,凭“矬子拔将军”(宫里太监多不识字)的一身才学,很快被明宣宗任命为“东宫侍读”,深得尚是孩童的朱祈镇的敬重,平日对他的称呼都是“王先生” 。朱祈镇即位后,王振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正式成为宦官之首 。但是在正统朝初期,他离“一手遮天”却差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