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难吞的苦酒山海关大战( 二 )


到顺治元年三月中旬,由于吴三桂奉诏尽撤辽民入关,关外宁远诸城便为清军不战而得,清军且乘胜追至山海关下,“屯扎懊恼岭下,不攻关,亦不去”,等待多尔衮的命令 。按照皇太极生前的想法,这时攻打山海关可谓时机成熟,但他无法料及的是,形势有了突然变化,农民军已攻占了北京,甚至山海关也已为农民军所有 。那么,多尔衮这次全力攻明是否可以攻取这个军事重镇,然后进逼畿辅,抑或仍旧走老路,绕道而西,“毁边墙而入”?
二、吴三桂降清
吴三桂降而复叛于农民军,重据山海关后,自己已处于腹背受敌的窘境 。既然与农民军不共戴天,就势必求助于关外清军 。且不说吴三桂与清朝统治者有着阶级性质上的一致,其亲属同僚大都在为清朝服务这一点,也对他降清极为有利 。特别是吴三桂打出为恢复明朝而战、替先帝复仇的旗号要求清军入援,不仅对降清的他心理上是个安慰,在号召汉族地主阶级方面也会顺利得多 。于是,吴三桂立即派人召集山海关的士绅大户,紧急商议如何对付非常可能出现的农民军大军平叛的情况 。正像这些士绅之一的余一元诗中所记述的:“一朝忽下令,南郊大阅兵 。飞骑唤吾伎,偕来共参评” 。但是,由于山海关城小人多,很多居民商贾又因战乱而迁移,因此吴军的供给已成问题 。“仓库净如洗,室家奔匿多 。关辽五万众,庚呼如何!”但事情紧急,只有强向百姓绅商征饷,所谓“捐输兼敛科”,然后把全体军民全部武装起来,准备对付农民军的讨伐 。随即他们又一同定计,一方面派人出关向清军求援,一方面又派人西去,向农民军诈降,以争取时间,等待清军来助 。
三月二十六、七日吴三桂自玉田叛归山海关,四月初消息便传入京师,但未得到确认 。至唐通被击溃,吴三桂正式扯大旗宣布反对大顺政权确已为李自成所知,已是四月初十左右,这一日,“平西伯吴三桂移檄至京,近京一路尽传” 。李自成闻讯,便于十二日召集部下商议东征,并定于次日启程,亲政山海关 。行期一定,李自成便将明大学士陈演、定国公徐允贞、新建伯王光通等官员贵戚六十余员斩于西华门外,留牛金星、李牟等人守京师,以安后方 。十三日,李自成率刘宗敏、李过等六万人马(注:《流寇志》说是五万,《孤臣纪哭》、《四王合传》,以及《明史纪事本末》等均作六万,当为此数 。加上已赴山海关的唐通、百广恩所部三万,当有十万上下,所以《流寇志》后又说“自成合兵十余万攻之” 。),出东长安门赴通州,十五日抵密云,十七日至永平,十八日便派先头部队前去攻打山海关 。
山海关之战,从事后来看,对清军和农民军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战,因为在山海关这个地方,两军将要第一次交锋,并且一决胜负 。而且山海关之战的胜负,将决定两大政权的命运 。李自成得到吴三桂降而复叛的消息后立即出征,说明他意识到了山海关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意识到此去要与清军接仗,并且始终抱有招抚吴三桂的侥幸心理 。因此,他不仅把明太子朱慈和永王、定王,以及吴三桂之父吴襄带在军中,试图再以君父之德感而化之,而且把明降臣张若骐带在军中,为他出谋划策,也是希望以张与吴三桂的亲谊关系来劝降吴三桂 。因此,当吴三桂派高选、李友松、谭邃环、刘泰临、刘台山、董镇庵六人前来诈降缓师时,李自成必然受到影响 。我们知道,李自成军进山海,可自通州、三河、玉田、卢龙直抵山海关,但在三河遇到了这六个诈降者之后,不知为何又北赴密云,然后回过头来,奔东南至卢龙?无论这是不是诈降者诡计得逞的表现,但行军路线延长,误了一天的时间,战机就被耽搁了,没有能在清军抵关之前消灭吴三桂,因此还在山海关战役发生之前,就已潜伏下了李自成农民军必败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