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 , 所谓“祖宗之法” , 未必都是前任皇帝本人的意思 , 而是一个包含了一系列习惯法、惯例、故典 , 并且经儒家治理理想塑造过的制度体系 , 因为以“祖宗”的名义保存下来 , 其权威大于现任君主的权力 , 当现任君主做出不符合儒家理想的行为时 , 士大夫集团就会搬出“祖宗法” , 令君主不得不作出让步 。王安石鼓吹“祖宗不足法” , 其危险性就在于他试图解开套在皇帝头上的“紧箍儿” 。
六、史官
顾炎武《日知录》说:“古之人君 , 左史记事 , 右史记言 , 所以防过失 , 而示后王 。记注之职 , 其来尚矣 。”这一古老的“史官”传统与“起居注”制度 , 也是君主不敢不敬畏的力量 。皇帝的一言一行、做的任何事情 , 都会被起居注官记录在案 , 而且起居注官怎么记 , 皇帝是管不着的 。吕公著曾告诫宋神宗:“人君一言一动 , 史官必书 。若身有失德 , 不惟民受其害 , 载之史策 , 将为万代讥笑!故当夙兴夜寐 , 以自修为念 。以义制事 , 以礼制心 , 虽小善不可不行 , 在小恶不可不去 。”因此 , 如果君主在乎身后的历史声名 , 行事就不能不有所顾忌 。据明代笔记《读书镜》 , “宋太祖一日罢朝 , 俯首不言者 。久之 。内侍王继恩问其故 , 上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 , 偶有误失 , 史官必书之 , 我所以不乐也 。’”
当然 , 要让君主对历史心存敬畏 , 史官的独立性非常重要 。在宋朝 , 保持史官的独立性是士大夫的一项共识 。北宋人刘无言在太学读书时 , 阅读《史记》 , 看到书中有“将在外 , 君命有所不受”之句 , 便跟同窗夸口说:“明日考试 , 我必用此句 。”第二天太学考试 , 出的策论题是“论《神宗实录》” , 与军事毫无半点关系 。但这难不倒刘无言 , 他答道:“秉笔权 , 犹将也 , 虽君命有所不受 。”结果他的策论获得第一名的评分 。这里值得注意的不是刘无言的急智 , 而是宋人关于历史书写的认识:史官具有独立的“秉笔权” , 不受君命所左右 。
按照宋代史官的传统与惯例 , 君主与大臣议事的任何场合 , 都需要有史官在场 。这跟现代政治中的电视直播有着类似的功能 , 都是政治透明度的体现 , 只不过一个是即时公开 , 一个是留给历史与后人 。宋哲宗时 , “大臣上殿 , 有乞屏左右及史官者” , 即这个大臣想跟皇帝秘密商议事情 , 要摒退左右与史官 。但起居舍人吕陶坚决抵制 , 他说 , “君臣议事 , 屏左右已不可 , 况史官乎?大臣奏事而史官不得闻 , 是所言私也 。”哲宗最后只好下诏 , 确立了今后议事时史官必须与闻的原则 。
七、权力结构
如果说“史官”是一种消极的约束力量——因为史官并没有预政的权力 , 假如皇帝对历史声名全不在乎 , 史官除了秉笔直书 , 是拿皇帝没办法的——那么 , 宋代的权力结构便是牵制皇权的积极力量——君主专制的企图是跟这一权力结构相背反的 , 因而专制的君权是难以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中展开的 。现在我们有必要来仔细考察这个权力结构 。
- 唐顺宗李诵的皇后是谁?唐顺宗李诵后妃简介
- 明英宗朱祁镇怎么死的?明英宗朱祁镇的墓在哪
- 清朝哪个皇帝的妃子最多?
- 景泰蓝的由来景泰帝朱祁钰与景泰蓝的前世今生
- 明代宗朱祁钰的墓在哪?朱祁钰死后葬在哪
- 为何朱祐樘堪称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 谁是史上草船借箭的真正主人公?到底谁借谁的箭
- 解读: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在隆中到底唱的是什么?
- 揭秘:史上皇帝第一副春联为何成了灭国的预言?
- 揭秘: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的古代文人才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