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谁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为人知的秘密( 二 )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经济发展当中的周期问题、回调问题?一国经济政策来源于经济理论,影响国计民生,但是时常又被大众所争议,不仅仅是普通人看不懂这些政策,只能根据这些政策的波动起起伏伏,精英人士和专业人士一方面对这些政策充满了争议,另一方面又抓住各种经济理论的规律和他们的漏洞去赚钱 。那作为经济学全球最高的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它的很多获奖者、获奖的理论极大的影响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运行,但是又因为其复杂性并不为人所熟知,而且又因为这些做法充满了争议又被大众所诟病,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关注这一奖项呢?为什么我们通常关注诺贝尔物理学奖、关注诺贝尔医学奖关注诺贝尔文学家却不太关注经济学奖,理论上我们应该关注,它也很重要,为什么我们知之甚少呢?这是我们本次要解决的问题 。
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别的诺贝尔奖还真不太一样,他是瑞典国家银行为了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奖项,它也被称作是瑞典银行经济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就跟别的奖项不一样 。但是在评选的步骤,受奖的方式与诺贝尔奖类似 。1968年起该奖项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遵循的原则是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但是现实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一种仪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光荣但也是一把双刃剑 。正如诺贝尔本人是炸药的发明者那样,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蕴藏着正面的力量,也蕴藏着负面的力量 。如同炸药在不同居心的人的手里会起到天差地别的不同作用 。经济理论和构建力的破坏有多大?如果我们站在一国之政府的高度来审视经济学,进行政策建议的层面,来看待这些经济学说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
这一部分我们把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称为假想机器,它充满了不确定性 。通常我们提起经济学家的时候都会因为他们是世界代言的清高的群体,但实际上绝大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都跟世俗脱不了关系,经济的著作大部分以推测为主,都是对可能性的世界进行不确定的探索 。
根据数据统计,有一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主要致力于学说框架假想机器,或者简单说就是理论模型的构建,所以充满了复杂争议的第1个根本原因——就是模型本身是先验的、是不确定的 。经济模型并不容易设计,它需要跟一系列制约它的条件相协调,包括已经存在的信念、政策、政治导向、一些更大的理论、内部的一致性、数学技术、程序化的技术,比如说生产者、消费者、税收,还有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进行类比 。
经济模型还需要有实证观察来证实,其中制约的第1个关键就是信仰和信念,它甚至高于现实当中的统计数据,它可能关乎于宗教、政体的、国家的意识形态,比如冷战时期博弈的站队,甚至有时候取决于领导个人决策,那用什么样的体系对他的国家影响就很大 。不同的信仰,会导致巨大的社会成本 。比如说闭关锁国、改革开放带来的不同成果,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变化能够感同身受 。比如说自由贸易,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就是基础理论 。一国之经济政策都依赖于理想模型,但是很多时候模型都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
第二是复杂的、本身现实的政治关系 。我们统计了一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跟各国政府的关联度从69年到2018年经济学奖总共获奖人数81人,其中美国49人、英国8人,法国挪威都是3个人,按照学派来说,凯恩斯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也就是在现代货币理论的来源占据了绝对的主流,一共占据了14席,并且以1990年作为分水岭 。原因大家应该知道就是布拉格的春天,那么1969年至89年凯恩斯学派是明显占优为8位,芝加哥学派为4位,90年到2018年凯恩斯学派6位、芝加哥学派是10位 。经过粗略的统计,在81位获奖得主中有超过30位在政府或者准政府部门任重要职务,其中凯恩斯学派占据30%,芝加哥学派占据20%,这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观察的侧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