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

《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 。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作者次子华绂首刊于开封,称为大梁本 。
图书目的
【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阐发史意或史义 。他在《和州志·志隅自叙》一文中说:“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 。此予《文史通义》所为做也 。”在这里,他通过与以上诸家的比较,明确指出自己撰写《文史通义》一书,就是为了阐发史意 。此外,章学诚还在《文史通义》的许多篇章中谈到了阐发史意的重要性 。例如他在《文史通义·言公》篇中说:“做史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 。”在《文史通义·史德》篇中说: “史所贵者义也 。”在《中郑》篇中说:“史家著述之道,岂可不求义意所归乎?”等等 。
《文史通义》命名来源 。章学诚为何如此强调史意的重要性呢?他认为史学主要包括史事、史文、史义三个部分,其中史义是灵魂,因此最为重要 。他在《文史通义·申郑》篇中说:“孔子做《春秋》,盖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孔子自谓有取乎尔 。”据此,章学诚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文史通义》,表明他希望通过对史书和史文的研究达到通晓史义的目的 。
思想体现
首先,扶持世教,匡正人心 。他在《上尹楚珍阁学书》一文中说:“学诚读书着文,耻为无实空言,所述《通义》,虽以文史标题,而于世教民彝,人心风俗,未尝不三致意,往往推演古今,窃附诗人之义焉 。”学诚在这里说的“世教”,当然是指儒家的仁义道德学说,这正是他的历史局限所在,不过我们还是应当辩证看待这个问题 。章学诚的这一观点,在政治上虽然是消极的,但在学术上却具有进步意义 。
其次,扭转僵化的考据学风 。这点前文已有论述 。
再次,对考据学以外的其他不良文风进行揭露和抨击 。章学诚在《又与朱少白书》一文中说:“鄙着《通义》之书,诸知己者许其可与论文,不知中多有为之言,不尽为文史计者,关于身世有所枨触,发愤而笔于书,尝谓百年而后,有能许《通义》文辞与老杜歌诗同其沉郁,是仆身后之桓谭也 。《通义》书中《言公》、《说林》诸篇,十余年前旧稿,今急取订正付刊,非市文也,盖以颓风日甚,学者相与离蛴攘臂于桎梏之间,纷争门户,势将不可已也 。得吾说而通之,或有以开其枳棘,靖其噬毒,而由坦易以进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或于风俗人心不无小补欤!”
《文史通义》还为中国方志学奠基 。该书外篇四至六都是方志论文 。章氏虽长于史学,但从未得到清政府的重用 。因此他把自己的史学理论,用于编修方志的实践中 。编修方志在他一生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并使他成为方志学建立的极其重要人物 。梁启超把他誉为我国“方志之祖”、“方志之圣” 。
78 年代全国修志热潮兴起后,他的方志学说还被用来当作启蒙理论学习,《文史通义》也成为非谈不可、非读不行的热门了 。但该书内容庞杂,结构松弛,又缺少中心议题,各篇之间可以说互不关联,这也许是因为作者一生生活极不安定,全部著作几乎都写于“车尘马足之间”的缘故 。
内容简介
《文史通义》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 。但是,由于该书版本很多,内容不尽一致 。1921年,吴兴刘承干所刻《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内篇增1卷,《文史通义》“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