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史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内容简介( 二 )


《文史通义》问世之后,对于后世史论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宋元期间,相继产生了如郑樵的《通志》、范祖禹的《唐鉴》和吴缜的《新唐书纠谬》等 。继宋元之后,明清两代评史论史之风更盛,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堪称能与《史通》匹敌的第二部史学理论巨著 。章氏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
又增《补遗》8篇 。解放后,中华书局据刘刻本排印,又附增《补遗续》5篇 。另外,旧本《文史通义》卷前刊有章学诚次子华绂写的序文一篇,刘刻本未载,解放后排印本补入 。
章氏撰写《文史通义》,大约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嘉庆六年(1801年)为止,历时20余年 。由于版本不同,我们只好综合不同版本的内容,将其涉及史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简介于后 。
其一,“六经皆史”论 。关于我国史学的源流,《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皆史也" 。又说:"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易教上》)在《浙东学术》中,进一步阐述:"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章氏提出"六经皆史"的命题,以为《六经》皆属先王的政典,记述了古代的典章制度,说明史之源起先于经,并且指明经术乃是三代之史而为后人所重视 。虽然"六经皆史"不是章氏的创见,在他之前王守仁已提出"五经亦史"的见解,但是在乾嘉时期,针对"汉学"注重"舍今求古"的考据和"宋学"专尚"空谈性天"的两个极端,"六经皆史"提出学术必须"切合当时人事",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个命题的提出,源自章氏史学"经世"的思想,不但将史学的产生上溯至《六经》之前,而且扩大了古史研究的范围,对先秦史学史和史料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对于"六经皆史"的论述,《文史通义》的《易教》、《书教》、《诗教》、《礼教》、《经解》、《史释》、《浙东学术》等诸篇,均有涉及 。
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 。这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散见于《史德》、《说林》、《书教》、《答客问》、《原道》、《释通》、《古文十弊》诸篇中 。章氏发展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于"才、学、识"之外,提出"史德"问题 。他说:"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 。"(《史德》)具备"义、事、文"方可称为"史学" 。"义"指历史观点,"事"指历史事实,"文"则是表达的文笔 。在章氏看来,三者以"义"为主,而"事"与"文"不过是求"义"的根据和技巧而已 。然后,"义"毕竟是史家主观的东西,那么,如何使主观的"义"与客观的"事"一致呢?章氏认为,"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这是说,史家治史要有尊重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即"填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态度 。这里的"天人之际",是指客观的史实与主观的史家而言,要求史家不以主观的偏见代替客观的史实 。所以,章学诚所说"史德"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治史态度 。只要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就"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 。(《史德》)这是"欲为良史"的基本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