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10过秦论 可谓历史之最同义词( 九 )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 , 论秦之过也 。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 , 便断尽此通篇文字 。……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 , 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 , 此只是反衬陈涉 。最是疏奇之笔 。”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
应该承认 , 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 。贾谊作为士大夫 , 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 , 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 , 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 , 终于被人民灭亡 。有了这个认识 , 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 , 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 。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 。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 , 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因此 , 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作文章 , 一面也借鉴了历史 。我们读《过秦论》(上)的目的 , 也正是为了这个 。
(节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 ,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六、峻拔锋利语警词工──谈贾谊的《过秦论》(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
贾谊是西汉时期杰出的辞赋家和政论家 。他的赋写得云蒸雨降、回肠荡气 , 以《鸟赋》《吊屈原赋》最负盛名;他的政论写得峻拔锋利、语警词工 , 以《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为世所重 。《过秦论》则兼及辞赋的文采辉耀、语势腾纵和政论的见解精辟、雄辩有力 , 以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 , 成为别具一格的辞赋家的政论 。
《过秦论》如题目所示 , 旨在讲论秦王朝的过失 , 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 。作者充分发挥赋体“铺采摛文”的特长 , 不径言秦之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历举秦之功 , 不直言秦之衰而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之兴 , 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书秦之盛 , 犹如长河入海直奔尾闾之窟 。作者在纵笔泼墨绘足龙腾云卷之态后予以点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辞赋的艺术手段 , 使得文势充畅 , 波澜层迭 , 议论风发 , 题旨轩昂 , 使人不仅理性上可以得到启迪 , 感情上也能够得到震动 。
《过秦论》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叙史事 , 一为发议论 。述史是议论的依据 , 议论是叙事的升华 。叙述史实 , 以时序为经 , 以事迹为纬 。先叙秦孝公时的“兴” , 继而写“孝公既没 , 惠文、武、昭襄”王时和“延及孝文王、庄襄王”时的“强” , 接着写“及至始皇”时的“盛” , 最后写“始皇既没” , 陈涉首难 , 使秦终至败亡 。作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 , 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 。议论时 , 以陈涉与强大的秦王朝比 , 与山东六国比 , 是非立分 , 结论自出 。这样由事见意 , 由史出论 , 便于作者按辞赋的写作规律 , 施展才华 , 驰骋笔墨 。
《汉书·艺文志》分赋为四大派 , 将贾谊归属“屈原派” , 也就是说贾谊承续了《楚辞》的余绪 , 且有新的创造 , 所以扬雄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 , 则贾谊升堂 , 相如入室矣 。”因而贾谊以其辞赋手段写政论 , 即用其所长 , 弃其所短 , 确为刘勰所说的:“丽词雅义 , 符采相胜 , 如组织之品朱紫 , 画绘之著玄黄 。文虽新而有质 , 色虽糅而有本 , 此立赋之大体也 。”而没有堕入“繁华损枝 , 膏腴害骨”的泥淖 。《过秦论》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 使得文势滔滔 , 有一唱三叹之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