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10过秦论 可谓历史之最同义词( 八 )


还有第三个原因 , 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 , 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 , 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 , 结构自然宏伟 , 气势也自然磅礴 , 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主客观形势的不同 , 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 , 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而文章气盛的道理 , 也就不难理解了 。
下面我们再一段一段地简单分析一下 。
前三段 , 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 , 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 。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 , 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 , 第3段兼而写之 。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 , 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 , 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 , 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 , 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 , 自以为关中之固 , 金城千里 ,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等 , 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 , 极写得天下并不难 。与此同时 , 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 , 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等 , 愈写对方也就愈反衬秦之强大 , 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 , 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 , 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 , 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 。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 , 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 。这样的文章 , 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
这里想侧重谈谈第3段 。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 , 国家无事 。”这当然是事实 。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 。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 , 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 。从行文方面来说 , 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 。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 , 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 。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 , 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 。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 , 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 , 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 “如人吐气” , 还是必要的 , 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 。
前面说过 , 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 , 兼而写之 。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 。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 , 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 , 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 , 愈写愈足 , 愈写愈神气 。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 , 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 , 余威震于殊俗 。”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 , 十分酣恣 。”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 , 打到最大限度 , 再加上两下 , 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 。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 , 改从陈涉方面写起 , 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 , 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 , 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 , 然后得出结论 , 即所谓“断” 。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 , 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 , 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 。文章须能放能收 , 能开能合 , 始见本领 。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