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10过秦论 可谓历史之最同义词( 三 )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 , 这篇文章不是赋 , 却带有赋的特色 。它讲究铺排渲染 , 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 , 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 , 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 , 一一列名 , 显得很有气势 。行文多用骈偶 , 琅琅上口 。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 , 而是非常灵活 , 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 , 如“履至尊而制六合 ,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 , 如“然后践华为城 , 因河为池 , 据亿丈之城 , 临不测之渊 , 以为固” 。如此变化多端 , 不显得单调 。
关于练习
一 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 , 说说你的看法 。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 弄清材料和论点的关系 , 并调动所积累的知识加深对前人观点的理解 。
参考答案:
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 。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的正确 。有两方面的比较 , 一是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 , 自若也” , 因此 , 秦亡不是国家变小变弱了 。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 。昔日作为诸侯国的秦 , 与拥有“十倍之地 , 百万之师”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胜利;取得天下之后 , 与陈涉这不能与九国“同年而语”的氓隶之人较量的结果是失败!这原因是什么呢?作者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何评价这个结论 , 这个结论有无局限性?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评说 , 如 ,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宽厚而爱人” , 但结果如何?贾谊所说的“仁义”的内容有无局限性?等等 。
二 熟读课文 , 回答下列问题 , 并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
1.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 , 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 , 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2.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 , 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 , 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 , 这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 答题宜简要 , 以免占用朗读时间 , 学生能熟读、背诵 , 自能逐步领悟文中要旨 。
参考答案:
1.作者写秦孝公独占天下、虎视耽耽、咄咄逼人的气势 , 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 , 用意是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作对比 。
2.作者极言陈涉的弱小、低微 , 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国家疆域广 , 实力雄厚 , 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 。为什么“成败异变 , 功业相反”呢?经过对比后 , 更加强调了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 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 , 不呆滞 , 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 , 就用近义词代替 , 避免“同字重出” 。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 , 更为常见 , 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 , 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