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下,抗日剧充斥荧屏,“武士道”也被各种演绎 。然则,日本“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在侵华战争中,又充当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明治以前的“武士道”
起源于镰仓时代的“原始武士道”,因政治契约之故,特别强调“忠”与“死”
所谓“武士道”,略言之,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纵观历史,“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完全取决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
一般认为,“武士道”起源于镰仓时代,定名于江户幕府初期 。公元721年,元正天皇诏书首次正式承认“武士”的存在,至11世纪,镰仓幕府建立,以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层”作为统治基础 。这类政权,通称“武家政权”,此后统治日本600余年,原始的“武士道”也在这600余年间逐渐成型 。
“原始武士道”的核心理念,乃是“忠”与“死” 。所谓“忠”,是强调各级武士须严守岗位,绝对忠于各自的主君;所谓“死”,是倡导为主君献身乃至殉死 。“武家政权”对这两点的强调,其实是出于一种现实的“等价契约”的需要——武士向主君付出“忠”与“死”,主君则赐予并保障武士的地位与财富 。这种契约关系,常常随着世局的变迁而有所修正 。如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旧主、新主更替频繁,武士们从自身利益出发,就更爱强调“为自我献身”,而不是“为主君尽忠” 。
江户时代,朝野异途,武士道分裂为“士道”与“叶隐”两派,其伦理观完全对立
江户幕府(1603-1867)初期,“武士道”一词正式出现在典籍之中 。“传统武士”在江户时代,被迫转型为行政官吏,被要求具备治民才干,而不能仅仅只懂得杀伐 。“原始武士道”于是被改造成新的“士道” 。出身武士、有弟子四千、深受儒学影响的山鹿素行,是这一改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 。儒家主张“德治”,要求士大夫以其德行垂范天下;山鹿素行则强调,武士必须文、武兼修,而且必须高度重视“文”的修养,必须做到重义轻利,因为通过自己的楷模式的行为,让天下秩序归于井然,是武士天然的职分 。
不过,江户政权用儒学改造“传统武士”的愿望,并未完全成功 。缅怀“原始武士道”的《叶隐》一书,仍在转型不成功的“传统武士”当中广泛而秘密地流传 。《叶隐》一书的作者山本常朝,特别痛恨让武士学习儒学、转型做官僚 。按该书的观点,所谓“武士道”,很简单,就是“当生与死逼迫你选择时,唯干脆利落地选择死” 。《叶隐》反对儒学对死的意义的追寻,“死就是死,勿为目标所制,若离开目标而死,或许死得没有价值,是犬死或狂死,但不可耻 。死就是目的,这才是武士道中最重要的 。”《叶隐》也反对儒学用“义”来规范“忠”,作者非常明确地表示:“我讨厌考虑那些所谓的是非、正邪 。不顾一切的尽心侍奉,无论什么事情都首先考虑主君就可以了 。”
可以说,《叶隐》完全是对“士道”的对抗,后者得到了当局的认可与推广,前者则被列入禁书,只能在民间秘密流传 。不过,无论是“士道”里的“武士道”,还是《叶隐》里的“武士道”,在江户时代之前的历史中,都不曾完整地存在过,而只是作者出于现实需要,进行的一种理想化的“提纯” 。
明治以后的“武士道”
明治初期,当局出于现实需要,武士道被心照不宣地置于半遗忘状态
明治维新后,江户时代的武士道,无论是“士道”派,还是《叶隐》派,都难以被当局所容忍 。因为这种旧时代的“武士道”,有两个特点——1、专属于“武士”这一特殊阶层;2、其效忠对象多元,数十万武士,分别效忠各自不同的主君,而非天皇一人 。
- 免死金牌的真实作用是什么?究竟是不是万能的?
- 反派角色公子羽性格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 揭秘既是英雄又是懦夫究竟应当怎样评价他
- 张飞究竟有多厉害?张飞与关羽相比谁更厉害
- 葬地成迷:刘备死后究竟葬在哪里
- 刘全有啥意思 刘全有是个什么梗
- 让突厥闻风丧胆的大唐玄甲军究竟有多强?为何安史之乱中没有他们身影?
- 让历史学家左右为难:施琅究竟是大忠还是大奸
- 首辅大臣温体仁为实现上位梦想究竟排挤过谁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有没有睡过武则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