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唐代开始用皮袋、溅筒灭火 。《通典》载:“敌若纵火焚楼堞,以粗竹长一丈,锼去节,以生薄皮合缝为袋,贮水三四石,将筒置于袋内,急缚如溅筒”,“令壮士三五人撮水口,急蹙之救火” 。随着时代的变迁,灭火器具不断创新 。
有道是:建业千日功,火烧当日穷 。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频繁发生、破坏性巨大的灾害,其令人恐惧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人类,因此,我国历朝历代均十分重视火政 。
周
火政官与举火礼
《甲骨文合集》刊载的第583版、第584版两条涂朱的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武丁时期,奴隶夜间放火焚烧奴隶主的三座粮仓 。这是有文字以来最早的火灾记录 。
据《周礼》记载,周朝设有管理火政的官员:司烜、司爟、宫正 。司烜的职责是:“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仲春”即春季第二个月,火星出现,司烜要在城中用木槌敲大铃,以提醒人们注意防火 。这便是更夫喊火烛的由来,犹如今日农村传达通知时敲铜锣一般 。
司爟负责对在国都中或城郊野外造成火灾者追究其责任并给予处罚 。在古代,人们多采用禁火吃冷食的办法来消防 。每年到干燥的仲春,司爟敲打木铎传达命令,禁止生火 。可这时正是春耕开始的时候,老百姓必须吃饭,因而在禁火期开始之前就得准备好干粮 。
宫正为宫中诸官之长,古人以火烛照明,容易失火,尤其是春秋两季,风大物燥,用火稍有不慎,极易引起火灾 。宫正的职责之一,便是监督宫中严守火禁,提醒防火 。
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人乐喜担任司城,他“知将有火灾,素戒备火之政” 。他主张:在火灾蔓延之前,要拆掉一些小屋,以切断火路;要贮备一定的灭火用水和砂土,等等 。
据《礼记》记载,春秋时期,夜晚以火把照明,举火者须“不让、不辞、不歌”(不准与别人打招呼,不准讲话,不准唱歌),必须做到专心职守、心无旁骛,用左手举火把,右手抱着未点燃的火把,因为火把容易烧完,必须备有随时续火的火把,还要准备一个大碗,随时接灰烬,以防残火乱溅 。举火者必须坐屋角,因为屋角非活动中心 。
古代消防器材
汉
执金吾与都亭
在古代,水火盗贼不分家,消防未独立分离出来并设置专门的机构,消防治理与社会治安的各项工作统一由武官——“执金吾”负责,执金吾是朝廷负责防御和处理盗窃和水火等非常事件的官员,“金吾”是两端鎏金的铜棒,此官执之以示权威和处理非常事件的权力 。
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城市均设有治安消防机构,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局或派出所 。
汉代火政官有:别火、夜士 。别火官主要负责宫廷内治火、改火;夜士是汉代掌管皇宫外夜事的差使 。主要负责巡夜、管控灯火等事宜,禁止百姓夜间随便在街市动火 。
据《汉书》记载,西汉长安“每街一亭”,设有16个街亭;东汉洛阳城内二十四街,共有24个街亭 。这又称都亭,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局,内设有建鼓,为“召集号令”之所,又有亭舍,其建筑比较牢固,有很多房间和大广场,可以驻扎军警,大的可以驻扎几千人 。都亭一般是城市内的交通枢纽,由城内出发,或由外到达城内,都是以都亭为起点或终点 。
唐
长安的武候铺
唐代京师长安,没有亭,却建有治安消防组织“武候铺”,分布在各个城市和坊里 。这种“武候铺”,大城门100人,大坊30人;小城门20人,小坊5人 。受左右金吾下属的左右翊府领导 。在全城形成一个治安消防网络系统 。
唐代开始用皮袋、溅筒灭火 。《通典》载:“敌若纵火焚楼堞,以粗竹长一丈,锼去节,以生薄皮合缝为袋,贮水三四石,将筒置于袋内,急缚如溅筒”,“令壮士三五人撮水口,急蹙之救火” 。随着时代的变迁,灭火器具不断创新 。
- 中国古代三大石窟 中国古代三大石窟 古代三大著名石窟
- 消防安全简单画
- 韩国古代诗人李齐贤简介李齐贤有什么文学成就
- 消防安全四个可以力 消防安全四个可以力是啥
- 古代汉语术语中之言和之为言是啥意思 之言和之为言的意思说明
- 古代偷情奇闻:为何女子偷情非得自带枕头?
- 在没有姨妈巾的古代女性如何处理月事
- 几千年的情妇史看古代高官的情妇是如何炼成的
- 古代年终奖:东汉大将军黄金20斤宋朝宰相5只羊
- 古代第一女神相因善于相面被汉高祖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