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黄河湾 坚持在黄河北岸修造三座城池,张仁愿为什么这么做?

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华州下邽人,唐朝宰相、名将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公元708年,唐朝景龙二年 。这一年,随着一封边军奏报,传入京城,朝堂上迅速掀起了一场巨大的争论 。
传来这份奏报的,是当时的朔方军大总管张仁愿 。就在几个月之前,张仁愿刚刚在北方大败后突厥主力,立下了大功 。然而就在突厥刚刚退去后不久,张仁愿便派人送来了这份奏报,提出要在黄河北岸,修造三座‘受降城’,以此来抵御后突厥的进攻 。
当这份奏报传到京城之后,当时在位的唐中宗李显,也拿不定主意 。只能召集文武百官,一起商量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大家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朝堂上的绝大多数官员,几乎都表示反对,认为此举除了劳民伤财之外,毫无意义 。更有一些激进派的大臣,声称张仁愿这是别有用心 。

站在黄河湾 坚持在黄河北岸修造三座城池,张仁愿为什么这么做?

文章插图
这场争论,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是最终,远在北方边境的张仁愿,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持自己的意见,连续给李显多次上书,终于说服了李显 。此后,在张仁愿的极力促成之下,这三座城,终于还是建成了 。
张仁愿的这个举动,当时招来了很大的非议,更少有人理解他 。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数十年之后,大家才发现,张仁愿的坚持,到底有多大的意义 。甚至可以说,是间接挽救了唐朝的命运,替唐朝延长了两百年国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位力主建城的张仁愿,说起来也是十分传奇 。张仁愿,本名张仁亶(dàn),因为和唐睿宗李旦名字的发音有点相像,所以后来才改名叫做张仁愿 。
史书上对于张仁愿早年的经历,基本上没什么记载 。我们只知道,张仁愿出身于一个官员家庭,祖父曾做过龙州刺史 。对于张仁愿的准确生年,史书上也没有详细记载 。但是后世史学家推断,张仁愿应该是出生于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 。
年轻的张仁愿,文武双全,十分出色 。所以,张仁愿入仕之后,仕途走得很稳 。到了武则天时代,逐渐升迁到了殿中侍御史的位置上,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办公室主任 。
史书上对于张仁愿的记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
张仁愿担任殿中侍御史期间,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不肯依附权贵 。当时正是武则天在位中期,曾有人上书武则天,提出要改立武家人为太子 。这个提议,自然遭到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反对,同时也是为了攀附武家,趋炎附势的结果 。但是,当他们找到张仁愿,提出要张仁愿联名上奏的时候,张仁愿却直接选择拒绝了 。
在这之后不久,恰逢吐蕃骚扰边境 。此后,武则天派大将王孝杰,统领唐军前去抵御吐蕃,而张仁愿则是被任命为监军 。在此期间,张仁愿和王孝杰关系很差,所以便经常打小报告,上书武则天诋毁王孝杰 。后来恰逢王孝杰战败,张仁愿的这些诋毁,便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武则天一气之下,便将王孝杰一撸到底,贬官为民 。张仁愿则反倒因为弹劾有功,被升为侍御史 。
站在黄河湾 坚持在黄河北岸修造三座城池,张仁愿为什么这么做?

文章插图
其实从这两件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张仁愿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人 。或者说,他其实是中国古代很多文官的一个典型案例 。
一方面,他心怀正义,在大是大非方面,不肯妥协,更不愿依附权贵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应该算是一个好人 。但另一方面,他也存在一些私心,会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攻击政敌 。就算政敌也是好人,也不耽误他们之间相互 。更重要的是,张仁愿本人还文武双全,能力极强 。
这种人,在古代的时候,往往也被视作是所谓‘能吏’的典范 。而这种性格,同样也造就了张仁愿后来的非凡人生 。
就在这次升官之后不久,恰逢北方突厥入侵,监察御史孙承景奉命监军 。击退突厥之后,又虚报军功 。张仁愿查实之后,直接上奏,坚持履行自己的职责,弹劾孙承景 。后来查实之后,武则天直接把孙承景贬为县令,同时再次给张仁愿升了官 。
但这次弹劾,却也成了张仁愿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
因为张仁愿这次弹劾,武则天处理了那位虚报军功的监军之后,直接下令,让张仁愿前往北方,同样负责类似的工作,兼任检校幽州都督 。武则天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 。但这次职位变更,却让张仁愿由一个文官,直接步入了军队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