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无常是什么性格 ——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二 )


有一点是应该被明确的:即使严重到BPD的程度,也仍然是可以恢复的,更何况大多数人并没有严重到“人格障碍”的程度,只是有类似特质而已 。而这些人,才是文章讨论的范围 。
卡尔?荣格曾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并不能定义我是谁 。我的本质,是我选择成为的样子 。”的确,一个人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基因、原生家庭的抚养环境,但这并非是不能改变的 。生而为人,无论到了何时何地,始终拥有“选择权”,所以,对于自身有这些特质的人来说,认知自我是发生改变的开始,每个人的人生都是X,拥有无限可能 。

喜怒无常是什么性格 ——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文章插图
02 摆脱原生家庭的限定
儿童早期的压力可能促进边缘人格障碍的发生 。童年的时候经历了身体和性虐待,被忽视,与照顾者分离和/或失去父母,这些情况在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中是常见的 。
喜怒无常是什么性格 ——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文章插图
作为普通人来说,极度缺少安全感、情绪管理能力较差、常有空虚孤独的感觉,比较“作”,这些行为多数和抚养环境有关系 。生活在宽松、自由、正向关注的环境下的孩子,心理的健康程度一般会明显优于生活在挑剔、指责、抱怨、争吵环境下的孩子 。原因如下:
首先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习惯,其次,孩子自身安全感和依恋关系也会因为父母的争吵或者某一方脾气暴躁、喜怒无常而受到严重的损害,第三,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除家庭环境之外的社会环境,如遇到一位非常有爱心的老师或者遇到精神契合、有互助功能的伙伴等等,也未能给到孩子的心理以有效支撑 。
所以,有的人看到自己也有歇斯底里、偏执、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思维非黑即白、喜怒无常特点的人,可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类似的模板或者是受到的关爱较少,而挑剔指责较多 。
从某种角度说,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毫无心理问题的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创伤和行为偏差,所以,原生家庭只是帮助我们觉察自我的一个方式,通过对原生家庭抚养方式的反思,我们可能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为什么会这样”,但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完成个人成长,走出原生家庭的限定 。
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原生家庭很重要,但不足以影响和限定我们的一生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说,“助人自助”是咨询最基本的原则,换言之,一个人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想要成长和改变的动力,是关键,其余的人,包括心理咨询师,都是帮助来访者找到自身发展动力的人 。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留言“我就是这样”的人,可以问问自己:是否有强烈的意愿想要成长自我?想要让自己从情绪的黑洞中走出来?进入健康、良性的亲密关系中去?
喜怒无常是什么性格 ——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文章插图
03 改变认知结构
BPD的认知非常偏激,是典型的非黑即白、全有全无式的思维方式 。但事实上,非黑即白、糟糕至极等歪曲认知在普通人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
举个例子 。我和我的一个朋友交流,我提到最近很有兴趣学习新东西,比如说拍小视频、跳舞、还有以前从不触及的眼部彩妆等等,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我说了一句话:自信肯定是要建立在很多正向体验的基础上的 。想要有正向体验,那就得有意识的多打破舒适区,去挑战新领域,同时给自己积极的关注和反馈 。
当我的朋友听完这句话时,她的反应是:呵呵,说不定去体验完了全是负向体验,做的啥啥不是,结果不但没能增加自信,反而更加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泥潭里,走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