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御寒:唐朝竟用胖子做人肉取暖机

气温骤降 , 冬天可是真的来啦 , 今儿感觉冻手冻脚 , 不禁也脑洞大开 , 现代社会的我们有暖气有暖风扇来抵御寒冬 。古人怎样御寒取暖的呢?
温室火墙
网络配图
火墙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 。西安阎家村汉代建筑遗址的炉灶 , 其排烟道先曲折 , 后直上通于户外 , 近似后世的火墙 。火墙由炉膛、火墙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 。热烟气在墙内流程长 , 则蓄热时间长 , 散热均匀 。烟囱是火墙的排烟通道 。火墙的炉灶可以做饭 , 热烟气则通过火墙体供暖 。据说在秦汉时 , 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就已出现 , 时称“温调房” 。温调殿内部设施如何 , 使用何种防寒保温材料 , 现已无从知晓 。但从野史杂记上可以发现一些奥秘 。
《汉宫仪》上称 , “皇后称椒房 , 以椒涂室 , 主温暖除恶气也” 。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 , 捣碎和泥 , 制成墙壁保温层 。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 , 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 , 设火齐屏风 , 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 。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类似房间 , 皇家当然更不例外 。紫禁城内的宫殿多设有火坑和火道 , 另外 , 宫殿内暖阁的地面也可以加热 , 其结构与火炕也类似 , 这就是早期的地暖 。
炉坑内设有炉膛 , 并与殿内烟道连通 , 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蹲身在此点燃柴炭 , 殿内循环的烟道就会产生热流 , 烘热地面 , 殿内温度随之徐徐上升 , 以达御寒之目的 。坤宁宫东暖阁 , 如今还保留着这种设施 。殿前的炉坑口覆盖着包着铁板的木盖 , 至今可见 。
网络配图
各种部位炉
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 , 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 , 其中熏炉、手炉、足炉等 , 应该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
熏炉其实是一种外带罩子的炭火盆 , 分为上下两部分 , 下部为盆 , 上部为罩 , 镂空 , 做成花卉图案 。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 , 做工精致 。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 。
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 , 精巧玲珑、形状多样 , 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 , 炉外加罩 。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 , 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
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 , 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 , 里面灌热水(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 , 主要用来焐脚 , 既可随身携带 , 也能放入被窝中 。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 。
以女子取暖
与上述相比 , 下面的一些达官贵人的取暖方式真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了 , 他们竟然想出了用女子来取暖的方法 。
网络配图
歧王 , 也就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里的那句“歧王宅里寻常见”说的就是他 。冬天 , 歧王手冷的时候不是“近火” , 而是“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 , 也就是把手放在妙龄女郎的怀中为其“暖手” 。
同是唐玄宗弟弟的申王 , 每到冬日有风雪苦寒的时候 , 就让宫女们密密地围坐在他的周围来抵御寒气 , 并称之曰“妓围” 。与申王的“妓围”有的一拼的是杨国忠 , 也就是杨贵妃的哥哥 , 他的“肉阵” 。每到冬天 , 杨国忠出行的时候 , 就从婢妾里选取身形肥大者 , 排成一行走在他前面 , 为他遮风 , 称为“肉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