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是什么 岁寒三友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岁寒三友是什么1

岁寒三友是什么 岁寒三友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文章插图
岁寒三友是松、竹、梅三种植物 。
出处: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四折:“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四十三˙岁寒三友 。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
松:松,松科松属植物,在各地均有分布 。其适应力极强,对土壤要求不高,喜光照,较耐旱及耐寒 。松树枝轮生,每年生一节或数节,冬芽显著,芽鳞多数;芽鳞、鳞叶、雄蕊、苞鳞、珠鳞及种鳞均螺旋状排列;鳞叶单生,幼时线形,绿色,随后逐渐退化成褐色;雌雄同株,球花单性;球果2年成熟,熟时种鳞张开,颜色由绿、紫色逐渐转变为黄色、浅褐色或暗褐色 。
竹:竹,别名竹子,属禾本科竹属植物,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竹子对水热条件要求高,性喜富含有机质、水分充足的土壤环境 。竹子不光运用于纺织产业、工艺品行业,还具有药用价值,具有去火清凉、镇咳祛痰的效果 。竹象征君子之道,与梅花、松被称为“岁寒三友” 。
梅:梅,蔷薇科杏属植物 。梅的鲜花可提取香精,果实可食,或熏制成乌梅成药 。原产中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
“岁寒三友”的源流与内涵2大雪已过,冬至将近,骤降的气温迫使人们穿上了御寒服,而路边的树木则早已褪去华衣,留下光秃秃的枝丫默然挺立 。自古以来,人们就观察到,每到冬日万物凋零之时,总有那么一些植物抵御住了严寒,依旧展现着勃勃生机 。这些“顽强”的植物仿佛拥有了人们孜孜以求的高尚品格,文人墨客不断咏叹它们的美好品质,其中,“岁寒三友”便是典型代表 。那么,松、梅、竹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一个组合?其寓意从何而来?文人们又如何演绎它们的故事?
“岁寒三友”一说源自绘画主题
宋代首次出现 魏晋时梅花曾遭轻视
每至冬日万木凋零之时,迎寒挺立的松树总会引起人们的赞叹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有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可见松柏在古人眼中,早就成了高尚品格的代名词 。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曾历数历史上“好人没好报”的事例,如贤人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颜回好学却短命受穷,而“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他引用了孔子关于松柏的名言,并评论道:“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其意为,这些“清士”本就不看重世俗意义上的“好报”,任世事变换,君子们始终不忘初心、坚韧不拔,就如同在寒风中挺立的松柏 。由此可见,经冬不凋的松树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成为士人砥砺自我的寄托 。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们赞颂松、竹抗寒品质的诗篇有很多,如鲍照《中兴歌》曰:“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 。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 。”这首诗赞美了松与竹“岁寒不改、千年一色”的品质 。不过,在这一时期,梅花还没有像松、竹一样成为诗人赞美的对象,反倒成了松、竹的对立面,代表“一时之艳” 。吴均的《梅花诗》便说:“梅性本轻荡,世人相陵贱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待梅花其实持有一种轻视的态度 。
到了唐代,人们不再感叹梅花是易落的“一时之艳”,而是看到它和松、竹一样具有坚韧耐寒的品质 。在这一时期,傲雪怒放的梅花也成为士人们争相赞颂的对象,如唐张谓《早梅》曰:“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疑白梅作雪,既赞美了梅的美丽,也赞美了它的耐寒品质 。根据梅、松、竹耐寒的共同品性,诗人们又往往将三者并列而论,如唐李颀《望秦川》诗将松竹并举:“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钱起《宴崔驸马玉山别业》诗将竹梅并举:“竹馆烟催暝,梅园雪映春 。”唐刘言史《竹里梅》诗亦将竹梅比而论之:“竹里梅花相并枝,梅花正发竹枝垂 。风吹总向竹枝上,直似王家雪下时 。”而在唐朱庆馀《早梅》诗中,则将松、梅、竹并举:“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 。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 。”可以说是“岁寒三友”组合的雏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