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是什么 岁寒三友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二 )


松、梅、竹真正被称为“岁寒三友”,可追溯至南宋初期 。有学者认为,南宋周之翰《爇梅赋》最早提出了“岁寒三友”一说:“春魁占百花头上,岁寒居三友图中 。”此外,王炎有《题徐参议画轴三首·岁寒三友》:“玉色高人之洁,虬髭烈士之刚 。可与此群鼎立,偃然傲睨冰霜 。”宋代的张元千也有《岁寒三友图》诗曰:“苍官森古鬣,此君挺刚节 。中有调鼎姿,独立傲霜雪 。”这些诗句都是对图画内容的描述 。到了南宋高宗后期,葛立方《满庭芳·和催梅》则明确了“岁寒三友”的说法:“梅花,君自看,丁香已白,桃脸将红,结岁寒三友,久迟筠松” 。
南宋时期的“岁寒三友”提法大多出现在与画作有关的诗文中,而南北宋之交的画家扬补之亦有“三友画”,以松、梅、竹为主要内容 。因此,“岁寒三友”的说法很可能就是源于绘画作品的主题 。南宋以后,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极多,且名家辈出,如宋代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岁寒三友图》等,在文人群体当中产生深远影响 。
从“岁寒三友”到“四君子”
取其“高洁”品质 体现“比德”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除了松、梅、竹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又被称为“四君子” 。松、梅、竹组成“岁寒三友”,是它们本身就都有坚韧耐寒的品质,而“四君子”的组成,则是受传统“比德”思想影响 。《礼记·玉藻》载:“君子于玉比德焉 。”“比德”就是指君子的德行可以通过物的比拟而呈现,明何景明《玉冈黔国地种竹》诗云:“比德亮无瑕,抱节诚可久 。”
梅、兰、竹、菊“四君子”均因“比德”思想而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德 。梅,象征君子冰清玉洁,元王冕《白梅》诗曰:“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兰花,象征君子的遗世独立,明代薛网《兰花》诗曰:“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竹子,象征谦谦君子,唐白玉《咏竹》诗曰:“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 。一生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 。”菊,象征着君子淡泊名利,宋郑思肖《寒菊》曰:“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可见,“岁寒三友”取象是三者不惧严寒,以喻士人在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的斗志,“四君子”则取象四者不媚世俗,以喻士人在大环境中坚守自我的原则 。无论是“岁寒三友”还是“四君子”,这些植物组合都是高雅的象征,代表着古人的审美情趣和自我期许 。
高雅与吉祥的象征
文人墨客的精神伴侣
民间工艺的经典图案
“岁寒三友”是士大夫们最喜欢的“励志”植物,充满了士大夫精神的人格投射 。这三种植物不仅常见于诗文和绘画当中,还成为传说故事中的主角,化身为知书达理的精怪来陪伴士人 。
《西游记》中,唯一一次写植物成精的情节是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 。师徒们到了荆棘岭,遇见了十八公(松)、孤直公(柏)、凌空子(桧)、拂云叟(竹)、赤身鬼(枫)、杏仙(杏树)、女童(腊梅)等几个藤精树怪 。与其他妖怪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想吃唐僧肉,而是与唐僧一起写诗谈情,显示出文人墨客的雅趣 。拂云叟(竹)诗曰:“岁寒虚度有千秋,老景潇然清更幽 。不杂嚣尘终冷淡,饱经霜雪自风流 。七贤作侣同谈道,六逸为朋共唱酬 。戛玉敲金非琐琐,天然情性与仙游 。”诗篇都突出了自己坚韧耐寒的品性,还用了几个典故:“七贤”指的是竹林七贤,“六逸”指的是李白等竹溪六逸 。对诗时,劲节十八公(松)说:“春不荣华冬不枯,云来雾往只如无”,也突出自己耐寒的品质 。由此可见,松与竹在《西游记》中仍保有士大夫所崇尚的品质 。
《西游记》里“梅花”的戏份不多,而古代却专门有一篇小说表现了梅花精的高雅品质,那就是宋代刘斧的《摭遗·红梅传》,在这篇故事中,红梅化作的女子极善于吟诗写字 。这部小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明代赤心子的《国色天香》、吴敬所的《绣谷春容》等笔记中收录的《古杭红梅传》即改编于此 。改编的故事还加入了一段恋情,即唐朝贞观年间郡守王瑞之子王鄂与红梅仙子相遇相知的故事,红梅仙子也是善于作诗的 。可见,即便成了精怪,“岁寒三友”依旧很高雅,代表了古代文人的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