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县美食 上蔡县美食街( 二 )


朱里凉粉用纯正的豌豆、扁豆、绿豆作原料 。凉粉的吃法有煎炒和凉调之分,凉调要有调制凉粉的香醋、盐水、蒜汁、辣椒油、芝麻酱、藿香叶汁、小磨香油等佐料 。琥珀色的豌豆凉粉,加上特制的佐料,让人食欲倍增 。
罗圈豆腐
罗圈豆腐是上蔡著名的传统小吃 。它的特点是细腻嫩滑,绵软可口,余味悠长 。
上蔡的罗圈豆腐主要出产在东岸、崇礼、朱里、杨集、蔡沟等东部乡镇,它是用本地特产的优质黄豆加工而成 。加工豆腐的工艺流程与外地基本相同,即泡豆、磨浆、沥浆、加温、点制等 。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关键在点制这一关 。
罗圈豆腐是在豆腐成型前,用罗圈撑起“豆腐兜子”,将罗圈放在专用的竹箅子上,将点成的豆腐脑舀在罗圈里,系紧兜子,沥去浆水 。待豆腐成型后,解开兜子,用另一个竹箅子放在成型的豆腐上面,然后,由两人面对面,一人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另一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将上下两个箅子用力压紧罗圈,同时朝一个方向翻转,将上面的箅子翻到下面,使浆水继续流淌 。待豆腐能承受一定压力时,慢慢去掉罗圈,掀开兜子,就可以吃到香嫩筋道的罗圈豆腐了 。
朱记捞面
上蔡县朱里镇的朱记手工捞面出名于上世纪50年代初,现在上蔡县城、驻马店市区都有正宗的朱记手工捞面餐馆 。
朱记手工捞面条除了具有薄、软、筋、匀、长、滑等特点外,在使用工具和加工过程中有几点与众不同:一是面剂子大,一剂子能擀20斤面粉的湿面团;二是擀面杖5尺多长,而且同时要用两根擀面杖 。擀面条时,先用一根擀面杖,待擀到一定长度且厚度还没有达到时,为了撒面粉方便,就用另一根面杖卷起第一根面杖上的面皮,一边卷,一边撒面粉;三是案板长6尺多,宽3尺有余,而且案板只能用于擀面,不能用于切菜和剁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面皮的厚薄均匀;四是要用专用的大刀切面 。
2000年,朱记捞面被驻马店市消协授予“天中名吃”称号 。
羊肉烩面
羊肉烩面又叫羊肉扯面,它是羊肉泡馍的“后裔” 。羊肉泡馍传入河南已有60多年历史,多年来,经过厨师们的不断改进,按照本地爱吃面条的习惯,把馍改为面条,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今天的羊肉烩面了 。它具有壮腰健肾、肢寒畏冷调理、冬季养生调理的作用 。
上蔡县的烩面中的“白华烩面”“韩记烩面”“学理烩面”等负有盛名 。上蔡烩面选料讲究,制作精细 。它大体分为三道工序:一是用盐、碱和面,由硬揉软,将面团和匀和透,然后搓成长条,制成约100克重的剂子,涂上油,整齐地排在案板上,用湿布盖上15分钟后再反复揉搓,使其筋韧 。二是小锅烩面,取少量原汁高汤,加入生水,汤煮开后,将长方形面剂用双手捏着面片的两头慢慢拉长,边拉边上下抖动,待拉至约2厘米宽时,用手从中间撕开,随手放入煮沸的汤锅内 。三是烩面下锅煮开两次后,加入熟羊肉和木耳、黄花菜、粉条、酱油、精盐、味精等配料,最后盛入碗内,放上香菜、辣椒油、麻油,即可食用 。
东乡疙瘩汤
说起疙瘩汤,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在北方广大农村的人印象较深 。那时,由于生活条件不好,很多人家为了节约,中餐、晚餐常常喝这道既算汤菜又算主食的疙瘩汤 。如今,疙瘩汤已走上了大雅之堂,很多大饭店都有此道主食,而且颇受顾客欢迎 。
上蔡东部的蔡沟、塔桥、杨集、东岸、党店、和店等乡镇,疙瘩汤比较盛行,且味道纯正,很受人们欢迎 。人们现在吃到的疙瘩汤比原来的疙瘩汤多了很多配料,如鸡蛋、香菇、肉(鸡肉、虾仁、鱿鱼、贝肉)、西红柿等,营养更丰富、味道更鲜美 。下疙瘩用的汤可以是清水或排骨汤、鱼汤、骨头汤等 。从饮食健康的角度而言,疙瘩汤更适合晚餐食用,因为面食类容易消化 。
疙瘩汤可做成蔬菜疙瘩汤,也可做成荤疙瘩汤 。用鸡蛋、肉类等做成的疙瘩汤特别适合脑力工作者,可以补充蛋白质 。而对于身体虚弱、消化功能较差的人来说,更适合清淡的疙瘩汤,以鸡蛋、黄瓜、油麦菜、西红柿为主,既有色彩,增进食欲,又营养丰富、利于消化吸收 。
塔桥水煎包
水煎包起源于山东省利津县,它经过百年岁月的传承和发展,现已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 。上蔡县塔桥镇的水煎包以别具特色的地方风味深受人们青睐 。
塔桥水煎包在烹制过程中融煮、蒸、煎于一体 。水煎包的皮为小麦粉面发酵后制作的,将包子放入平底锅内少许时间,再加面水,后浇豆油,翻一遍出锅即熟 。刚出锅的水煎包,因兼得水煮、汽蒸、油煎之妙,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软嫩,脆而不硬,香而不腻,味道鲜美 。在上蔡县大街小巷、路边摊点都可以吃到正宗的塔桥水煎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