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即用我 , 而我奚以为用?(2012年四川卷)
此句的“奚以”是介词“以”的宾语“奚”前置 , 所以“我以奚为用”应翻译为“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
(四)无须前置介宾
在古代汉语中 , 位于谓语后的介宾 , 翻译时有的不需要前置 。这种情况下 , “以”字介宾少见 , 如“及贞病笃 , 察往省之 , 问以后事”(2017年山东卷)中的“问以后事”应译为“问他身后的事” 。而“于”字介宾则较多 , 常表现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于”字翻译为“到” 。请看下面两个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8)欲潜师就尚于江南 , 并兵御之 。(2008年江苏卷)
(9)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 , 囊示登云 , 登云即进之于朝 。(2016年全国Ⅱ卷)
第(8)句中“于”字乃“到”之意 , 介宾结构“于江南”要置于“潜师”后 ,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应翻译为“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长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 。第(9)句中“于”字为“到”的意思 , 介宾结构“进之于朝”翻译为“把它送到朝廷” 。
第二种类型是“于”字不要翻译 。如果非要把“于”字翻译为现代汉语相应的介词 , 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譬如高考试题中的句子:
(10)奉于身者薄 , 故其资于物者轻 。(2015年湖北卷)
(11)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 , 相存问过于生前 , 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2017年江苏卷)
第(10)句中的两个“于”字应省略不译 , 句子翻译为“供养自身的东西俭薄 , 所以他们依赖外物的程度就轻微”很是畅达 , 倘若保留“于”字本身则生涩不畅 。第(11)句中“过于生前”的“于”字也不译 , “过于生前”译为“超过朋友生前”时自然流畅 , 如果把这个“于”字保留或译作“比”等介词 , 都会违背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中“达”的标准 。
(五)多个动词介宾
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文言文翻译中 , 有时介宾状语所在的句子中会有两个动词甚至多个动词 , 此时介宾状语的具体功能就会出现修饰歧义现象 。到底介宾状语该修饰哪个动词 , 需要从逻辑、情理、生活情境与语言习惯等角度进行仔细审视 。例如:
(12)门前植槐一株 , 枝叶扶疏 ,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2007年湖北卷)
(13)公至 , 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2007年湖北卷)
第(12)句中后置介宾“于其下”还原位置时有两种可曲 , 修饰动回“作”或者修饰动问“辅” , 框据古代用桥机民的现实场景 , “于共下”当修饰谓语”作摩” , 时作糜哺银者下共下“详为”时常在柯下煮给饥民或”更合平生活情境 。第(13)句中介宾状语“以所知异本“前有动词“争” , 后有动词“走”与“报” , 翻译时该修三个动间中的哪一个 , 取决手介宾状语“以所知异本”与动间的事理逻辑关系 。毫无疑问 , “以所知异未”底不能修饰“争” , 也不能修饰“走” , 最适于修饰动同“报” 。因此 , ”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当译为“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公” 。
三、副词状语
副词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的位置基本与现代汉语相间 ,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私见张良 , 具告以事”中 , “夜”“私”“具”都是副词状语 , 分别在动间“驰”“见””告”前面 。需要注意的是 , 文言文副词状语有后置现象 , 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苏轼(《前赤壁赋》)有“于是饮酒乐甚”一句 , “甚”是谓语“乐”的副词状语 , 翻译时应还原位置 , 即“乐甚”译为“非常快乐” 。可是《苏武传》中”若知我不降明 , 欲今两国相攻 , 匈奴之祸 , 从我始矣”的“明”字 , 翻译时要辨析成分功能:句子“若知我不降”有完整的主谓宾(主语”若” , 谓语“知” , 宾语“我不降”) , 因此“明”字只能是枝叶成分;事实上 , 句中的“明”字修饰动词“知” , “若知我不降明”应译为“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 。这种类型的副词状语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几例:
- 秋天特点的描述 秋天特点
- 海底捞你为什么学不会 海底捞直接拿学生证可以打折吗
- 怎么样可以防止蚊子咬_怎么防蚊子咬小妙招
- 南瓜和秋葵可以一起煮吗 南瓜和秋葵可以一起吃吗
- qq电话怎么可以显示异常挂断 qq电话挂断显示在哪边
- 姥姥姐妹的孙女怎么称呼 姥姥姐妹的孙女可以结婚吗
- 桃汁和什么搭配 桃汁和什么一起榨汁
- 屋里有蜈蚣有什么危害 屋里有蜈蚣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
- 泡过水的枸杞可以种植吗 泡过水的枸杞可以吃掉吗
- 开水和冷水混合一起可以养鱼吗 开水和冷水混合一起喝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