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普钠小编来为大家简单介绍清史稿为什么不叫清史及清实录和清史稿的区别这个问题,今日小句子:人生的确很累,看你如何品味;送你人生十福,伴你开心开胃 。
最近有读者私信,询问御史《清史稿》为何不叫《清史》,而且还排在了二十四史之外?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如果细说起来恐怕一天都讲不完 。由于篇幅有限,御史只能讲个大概 。
《清史稿》之所以有个“稿”字,主要是学界对这部史料存有很大的争议,民国政府也没有正式将其定名为《清史》 。
官方也没有进行大规模刊印,处于未定型的状态,不过通常情况下都将《清史稿》定义为二十五史 。
纂修《清史稿》的历史背景
中国历朝历代修史都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后代修前代史,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客观实际 。
而《清史稿》的主修人员都是清代的遗老,换言之这就是本朝人给本朝修史,如此则难免有歌功颂德之嫌疑 。
民国三年,北洋政府提议要成立清史馆,着手编纂清史 。这个时期比较特殊,袁世凯准备复辟帝制,他想借着修清史的机会以网罗前清遗老,获取他们的拥戴 。
北洋政府所聘请的修史人员也大多是前清遗老,由赵尔巽担任馆长,于式枚、刘廷琛为副馆长 。
如果对清史有所了解的读者,应该都知道这三个人一个是清末的总督,一个是侍郎,一个是京卿,清灭亡后他们都在青岛做寓公 。
不过于式枚和刘廷深知道袁世凯修清史的目的并不单纯,所以他们拒绝从命 。不久北洋政府开清史馆于东华门内,赵尔巽主持清史馆工作长达十余年 。
开馆之初,首先是商定清史的体例 。当时有不少学者在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大体可分为两派主张,少数人认为应该引用新史体裁,多数人则主张仍沿用旧史体例 。
经过最终的商榷,清史的体裁大体沿用《明史》,排列目录为:本纪十二,志十六,表十,列传十五,其中少数内容稍有变通 。
《清史稿》编纂的过程
《清史稿》的纂修过程一波三折,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总的来说,第一个时期较为混乱,第二期稍有头绪,第三期较为整齐 。
1、民国三年至六年
赵尔巽是一个纯粹的封建官僚,历任盛京将军、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执政尚可但在史学上并无多大造诣,学术著作也非其所长,尤其不善于组织 。
因此开馆之初所聘请的人员虽多,身为馆长的他总是千头万绪,始终没有正确的方向 。
加上他也没有根据各人所长分配得宜,又不明分类组织之法,缺乏周密的组织和计划,因而各自为战,全无章程条例可言,如一盘散沙 。
这个时期的清史馆工作并没有步入正轨,参与编纂的人员又懒于翻书考证,仅是根据国史之传而进行添加删减 。虽然历经三年之久,但所纂之稿几成废材 。
2、民国六年至十五年
经过了前一阶段的杂乱无章之后,赵尔巽也吸取了一定的教训 。他从两个方面进行着手整顿:一方面是将一部分人停薪解退;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从总结前一时期的混乱中,整顿组织定下章程,纪、志、表、传分别确立了专人负责 。
经过一番整改,清史馆很快走上了正轨,但问题又来了,这一时期经费又出现了问题 。张勋复辟时,清史馆闭门数月,后虽恢复,但工作人员的薪水大幅下降,甚至欠薪不发 。
这一时期正值军阀混战,东华门时启时闭 。所谓盛世修史,显然这一时期政治动荡并不适合修史,清史馆的工作被迫停顿,经费又没有着落,很多馆员纷纷散去,致使全局停顿 。
- 冲锋衣怎么清洗 骆驼冲锋衣怎么清洗
- aQm-al10是华为什么型号 aqmal10是华为什么型号手机
- 福清土豆丸子怎么做 土豆丸子怎么做好吃又简单的做法
- 希特勒为什么恨欧洲 希特勒为什么恨犹太人 现在德国人恨希特勒吗
- 电磁炉炒菜容易焦 电磁炉炒菜容易糊锅为什么
- 贴纸的粘胶怎么清洗 贴纸的粘胶怎么去除
- 烧汤花为什么叫烧汤花 烧汤花的学名叫什么
- 清朝入关后第一位 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
- 为什么阿拉斯加智商低
- 慈禧统治下的清朝军队真实面貌:武器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