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书院状元桥,宋朝书院布局结构( 七 )


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刀法简练 。石鹿后有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少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书院记》 。洞为花岗岩砌,呈券拱形,高4米,宽4 。15米,深6 。35米 。洞右有石台阶,拾级而上,可登思贤台 。
思贤台,筑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贤”之意,故名思贤台 。台平面呈正方形,亭为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双层斗拱托檐,中开一门,四边有木制花窗,前护花岗石质围栏 。台上四周有石板围栏,栏中镶有石刻,有衡崖书“理学渊源”;刘世扬书“思贤台”;秦大夔书“仰止处”;李资元书“空中楼阁,静里乾坤 。”
白鹿书院之东为延宾馆,其主体建筑名为春风楼,木结构,歇山顶,翘角,香檐,下楼外伸,由四根圆立柱支撑着,形成外廊 。面阔15米,进深8米,上下两层 。显得既庄严,又宁静 。寓宴请宾客之意 。楼两侧建成有两排厢房 。
在飞阁流丹的古建筑群中,数以百计的历代题咏碑,分东西两碑廊安置其间,为书院凭增了几分古朴的气氛 。
书院的建筑群,主要建筑均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如果将此建筑比做“凝固的乐章”,那么,其中的台、堂、阁、殿,就是这部乐章中的华彩乐段,充分抒展着一个绵延数百年的主题 。凝眸静观书院内那文采纷呈的匾额对联,那数以百计理念化的古碑,那疏密有致的嘉木芳卉,无不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
院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史贯道溪 。溪上架有一座古桥,称枕流桥 。桥为石构,两旁有护栏,横跨贯道溪,桥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有朱熹书“枕流”石刻,故名 。桥长12 。5米,宽3 。2米,高约10米 。初为朱熹在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所建,始为木桥 。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南良知府杨树基改建为石桥 。李梦阳《枕流桥》诗:“峡急岂有心,临桥石相激;蓦惊桥上听,夕阳人独立 。”描述了此桥的险要 。
贯道溪中的崖石上,题刻有“白鹿洞”、“隐处”、“钓台”、“漱石”“流杯池”等,石刻创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围,使这里真正体现出“泉声松韵点点文心,白石寒云头头是道”的韵味 。
“莫问无空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同” 。白鹿洞书院正是以这样的独立精神和超逸情怀,塑造着她的不朽 。
三、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5进,廊庑俱全 。最前为卷棚大门3间,其后依次为先师祠、讲堂、道统祠、藏经楼 。中轴线两侧的配房有“程朱祠”、“丽泽堂”、书舍、学斋等 。嵩阳书院的建筑与寺院不同,它多为滚脊硬山房,覆以灰色筒瓦,现有房舍100余间,面积1万余平方米 。
书院内原有古柏3株,其中1株已毁,仅余2株称“大将军柏”、“二将军柏”,其树龄2000年以上 。院内还保存有《明登封县图碑》等数十通碑,院外有著名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 。
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四、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在北宋时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山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 。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 。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出了不少人才 。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俺是其中之一 。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 。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辈出,显盛一时 。该书院现已不存,政府正计划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