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书院状元桥,宋朝书院布局结构( 六 )


白鹿洞书院
书院门楼由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等到主要建筑组成 。
门楼高约6米 。砖木结构,四坡式二层 。顶层,四斜脊,尖端起翘 。檐下为砖砌长墙,装饰有趾形花瓣和棱形图案 。第二层与上层同,檐下以砖砌方形砖柱 。门楼中镶嵌有明代江西提学副使、文学家李梦阳书“白鹿洞书院”横额 。
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6年),为南唐知府所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南康知府苏葵重建 。初为木结构,后南唐知府周祖尧建为石牌坊 。它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星”,以它命门,意即此处人才辈出,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之意 。门为牌坊式,六柱五间,二层石梁连接 。中梁刻有缠枝牡丹,石抱鼓扩柱病,饰海波纹,刀法粗犷简练 。
棂星门后为泮池 。历史上称学宫前的水池为泮池 。“泮者教化也” 。池呈长方形罢,池上建有一座拱形石桥,桥两侧装有花岗岩的栏杆和栏板 。原名泮桥,现名状元桥 。
礼圣门,即书院正门,原称先师庙门,或称大成门 。初为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拿钱三十万给予南康知军闻诗嘱其所建 。门十扇,木门廊式,为空心几何形图案,裙板为平面木板,两侧为阁楼,硬山顶,屋脊东西两头饰陶龙 。正门四柱五间 。全长22 。10米,高7 。30米 。门楣上悬挂着“正学之门’的匾额 。
朱子祠,始建于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后),是专祀朱熹之祠 。祠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白寺,平面呈长方形,四柱五开间,祠内中立朱子自画像石刻,像左立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立《白鹿洞书院学规》,上悬唐熙手书“学达性天”金字匾额 。步入祠内,大有“南渡儒林传,先生第一人”之概 。
报功祠,在朱子祠之西,初祀李渤等历代“有功于洞之学者” 。原称先贤祠、三贤祠 。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 。祠李渤、周敦颐、朱熹 。还祀有程颐、程颢、张横渠、陈了翁、陶渊明、刘西涧父子七先生,祠为砖木结构,建筑样式、规模和朱子祠相同 。
丹桂亭,在院的中部,建于长方形台基上,木结构,歇山顶,四斜坡式,四斜坡式,正脊砖砌,四挑檐,四木柱去撑,斗拱上托,花岗岩圆鼓式柱础,素面 。中立“紫阳手持丹桂”碑,为岭南曹秉浚书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 。
书院门楼的东侧为白鹿书院 。这组建筑是书院的主体,各建筑体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它的实用性,其主要建筑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等 。
御书阁,始建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原名圣旨楼,现阁为珍藏唐熙御赐《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书》等而建 。阁为木构建筑,二层,平面呈方形,周环走廊 。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 。庑殿顶 阁为木构建筑,二层,平面呈方形,周环走廊 。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 。庑殿顶,翘角宏伟 。阁外柱有题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 。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 。砖木结构,白寺灰瓦,人字形硬山顶,四开间,前有走廊 。明伦堂系书院授课的地方,故外悬挂有“鹿 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的对联,以鼓励生员用心攻读,以获得“仁智独得之天” 。
白鹿洞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唐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士文》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唐知府何岩,雕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