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官场上的成就都有哪些有关于他的评价分别是什么样的

主要成就
杨继盛担任狄道(今甘肃临洮)典史时,他的创书院、置学田,开煤山、肃褐市以及疏园圃、核户籍等举措,开拓了狄道吏治和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
1、创书院、置学田:
狄道为汉、藏、回等民族杂居之处,其子“西番回子,俱习番经,通不读儒书” 。杨继盛到任后,一改往昔谪官多静坐不理县事的习俗,决定从教育入手,以改变狄道文化落后的局面 。
他首先解决了府县生员的学习之所,将门生贽礼并俸资所余,于东山超然台盖书院一区 。其次,又在圆通寺设馆,募番、汉童生读书者百余人,聘教读二人指导学习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取得了教育的初步成效,“各生俱知揖让、敬长上,出入循礼,其资质可进者三十余人 。其各父兄亦因而知道礼,弃番教,举忻忻然… 。”
为解决府县生员的生活问题,杨继盛多方筹措款项,购置学田二千亩 。款项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筹部分,包括所得俸银并“鬻所乘马,出妇服装”的收入;二是清查户籍后的余粮,经请示上级后留用以置地 。所购得的这些学田,一千亩由生员分种,一千亩佃种于人,收成用于诸生婚丧祭的补助或遇年荒时分用 。
杨继盛创书院、置学田,为临洮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心血 。他的付出在他身后得到了回报,迤明以降,考诸陇上进士名录,临洮人氏多列其中,此皆杨继盛开创之功 。
2、开煤山、肃褐市:
狄道县西南80里有煤山 。煤山地居锁林峡(即今黑甸峡),有两处可供采煤,一处在陕西,一处在地竺寺前 。烧柴的供应主要靠藏民贩运,价格高于县城 。县府多次派员与藏民协商未果,最直接是煤山开采后,将触动藏民的实际利益 。
杨继盛了解情况后,利用自己的声望,主动请命前往疏通 。他与同去的四人“到则先摄之以威,次惠之以赏,由是煤利以开”,方便了当地百姓的生活 。
“结褐”是边民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 。嘉靖时,吏治已坏,官吏承差和书吏动辄巧取豪夺,或减价和卖,或以杂物易换,致使织褐者不得其价 。一些以织褐为生的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故有号泣于道者,有求死于河者,”这种流弊为害甚烈 。
杨继盛为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公出告示禁止公差人员购褐,由上司定价后交给县府办理,以杜绝公差减价易换的舞弊行为 。过了一段时间,巡按派人到狄道购褐,杨继盛不留情面,将差人拘禁起来,后经府掌印官说情才罢休 。这件事情在官府中引起了强烈震动,各上司再也不敢派人来购褐了,百姓的收入也因此增加 。
3、及疏园圃、核户籍:
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经狄道县境,经多年沉积,形成了自南而北的狭长谷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狄道城西一带,多年来以种蔬菜为主,各户的园圃也连成一片,从而为县民生活提供保障 。但多年的灌溉导致水渠的淤塞,蔬菜的产量逐年下降 。杨继盛及时招募各园户予以疏通,使其得以恢复往年的规模,灌溉面积也增加了一倍以上 。
狄道县征收粮草,没有正规的官府文册,只有书手的旧簿相传 。征收粮草仍以旧簿为准,导致了“富者实减而贫者反增富者纳轻而贫者反重”的严重后果 。
为扭转这一局面,杨继盛将掌管私簿的手书召集起来,先算各户的总数,次算一县的总数,往日的弊端便暴露无遗,粮草数量比原来反而多出30石 。杨继盛在确查的基础上,将应征粮草的轻重分为三等,按各户拥有的土地均摊,使从前游移于其间而得利者无隙可乘 。
户籍核查多出的30石粮草,杨继盛并没有隐瞒,而是如实上报 。经过请示上司批准,这些多余的粮食用于购置学地 。他的意义不仅在于此事本身,而在于它即解决了府县生员的后顾之忧,使狄道的吏治有迹可循,也使它的教育事业得到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