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三鼎甲之一:张二奎的生平艺术经历

张二奎,字子英,出生于嘉庆十九年(甲戌),同治三年(甲子)去世 。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为早期京剧老生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号称京剧三鼎甲,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惜舞台生命不长 。
张二奎(1814--1864),原名士元,字子英 。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为京剧早期老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号称京剧三鼎甲,一时声名在程、余之上 。惜舞台生命不长,出生:1814年,嘉庆十九年(甲戌);逝世:1864年,同治三年(甲子) 。
张二奎清道光时任都水司经承,因酷爱京剧,被上司撤职 。24岁开始下海,创立了奎派 。张二奎唱以京音为主,代表剧目有:《金水桥》、《打金砖》、《回笼鸽》、《取荥阳》、《五雷阵》及《四郎探母》等 。
张二奎出生地历来说法不一 。在清末及民国时期的一些梨园资料上,就已经有一说是北京人,一说是天津人,还有一说是浙江人,但大部分人认为他是直隶衡水人 。
在他的家乡,流传着他的许多和戏剧有关的故事 。这个村子自古有演戏的传统,嗜戏如命,清末就有赵喜顺等人成立的戏班,还涌现了享誉冀鲁两省的民间胡器艺人赵庆章 。到了建国初,村里成立了大众剧团,排演了《小女婿》、《柳树井》、《豆汁记》等多部戏剧 。1958年,这个村子为刚成立的衡水评剧团输送了七八名骨干艺术人才 。这种尚戏之风确实同张二奎有深厚渊源 。
由于张二奎这颗梨园巨星过早陨落,关于他的史料和传说比与其同时代的余三胜、程长庚少得多,但值得肯定的是,他热爱戏剧事业,因之而失去功名,又因之而取得巨大成就,他代表衡水人为京剧艺术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余三胜、程长庚都有传记传世,而唯独与他们同领风骚的张二奎没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
艺术经历
【老生三鼎甲之一:张二奎的生平艺术经历】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庆80大寿,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中国戏曲进入一个大震荡、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为京剧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到了道光、咸丰年间,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三人活跃在京城戏曲舞台上,他们同领风骚,并称为"老生三杰",也被称作"三鼎甲" 。人们为纪念他们在京剧初创时期所做的杰出贡献,把他们在剧坛活跃的时期定为京剧的起点 。
二奎生在书香门第,随先辈经商到北京,他的哥哥大奎经过科举而在清朝某部当个小官 。幼年二奎被家中送入私塾,但他的兴趣不在读书,始终酷爱读闲书,最喜欢看戏听曲 。书里讲的什么他不一定能记住,戏中的故事情节他却记得一清二楚 。随着年龄渐大,他又发展到背着家里经常到位于大栅栏的广和大戏楼去看戏,戏散后,对剧中人物心驰神往,便在台下模仿剧中人演唱,还常邀来小伙伴们欣赏,自得其乐,毫无顾忌 。
20多岁时,他在清道光时工部都水清吏司做过叫做经承的小吏,都水司是掌管河渠舟航、道路关梁、公私水事、伐冰纳窑的一个衙门,平时较清闲,这为酷爱戏曲的张二奎学戏创造了条件 。有一次他去看戏,勾起幼时嗜好,不觉心痒,便往后台走动,因此他偷偷去学习演唱,不久便成了票友,以后经常在戏班里客串角色,以过戏瘾 。终于越陷越深,不能自已 。因嗓音洪亮、唱功极佳而大获好评 。
由于二奎酷爱京剧并亲自粉墨登场,连演《取成都》、《捉放曹》、《打金枝》三剧, 张二奎对《取成都》和《打金枝》二剧尤喜,后来成为二奎的代表作 。二奎体貌轩昂,仪表英伟,面美如冠玉,更兼有一副天赋奇高的好嗓,能高入云,"字字坚实,颠扑不破" 。他的这些优势在演出中充分呈露,其艺术水平已不是寻常职业演员所能比拟 。尤其没能想到的是,二奎这一次带有游戏性质的演出引起内外行的关注,受到观众异乎寻常的、甚至是令职业演员嫉羡的热烈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