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美栖,诗经中的悼亡诗

诗经中的悼亡诗

予美栖,诗经中的悼亡诗

文章插图
唐风 。葛生
葛生蒙楚,蔹 liǎn蔓于野 。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藤生长覆荆树,蔹草蔓延在野土 。
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处?
葛藤生长覆丛棘,蔹草蔓延在坟地 。
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息?
牛角枕头光灿烂,锦绣被子色斑斓 。
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作伴?
夏季白日烈炎炎,冬季黑夜长漫漫 。
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黄泉 。
冬季黑夜长漫漫,夏季白日烈炎炎 。
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阴间 。
【赏析】
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 。好攻战,则国人多丧 。”郑笺解释说:“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 。”孔疏又解释说:“其国人或死行陈(阵),或见囚虏,……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 。”后世治诗者承其绪而各有所取,宋朱熹《诗集传》云:“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 。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粲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 。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他们都取“征妇怨”说,不言刺义,持论较《毛诗序》圆通,但认为所怀之征夫未亡,似非 。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 。”今人多取其说 。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同时,笔者又以为直接从文本出发,将诗作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乃至男词女词等不能根据文本得出结论的问题撇开,在较宽泛的意义上解说此诗,视之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质性的兴发感动力 。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 。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 。细细玩味文辞,“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不妨说是“兴而比而赋”吧 。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荒凉凄清、冷落萧条,使之马上进入规定情境,作好对一种悲剧美作审美观照的心理准备 。接着,在读到“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知道诗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后,对《诗经》艺术手法有所了解的读者马上就会感受到其比兴意义: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 。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 。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 。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令人有无以复加之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