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美栖,诗经中的悼亡诗( 二 )


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 。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成,而显然是作者刻意为之 。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 。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 。
应当说,《葛生》取得如此出色的艺术效果,与诗的特殊结构很有关系 。陈仅评曰:“此诗五章,前二章为一调,后二章为一调,中一章承上章而变之,以作转纽 。‘独旦’二字,为下‘日’、‘夜’、‘百岁’之引端 。篇法于诸诗中别出一格 。”(陈继揆《读诗臆补》引)分析得很透辟 。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显然都是言之成理的 。
唐风 。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 。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 yù兮?
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
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
对于诗中的句读,笔者的理解与旧说不同 。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我觉得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 。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 。子,天子也” 。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 。”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厘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 。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厘王的天子地位相称 。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