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傅派创始人傅全香,也是越剧十姐妹之一

傅全香,原名孙泉香,1923年8月30日(农历七月十九)出生于浙江嵊县后庄村 。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越剧“傅派”创始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她广学博取、勇于开拓;在新越剧基础上,拓展了“写意”风范,并造就了真假声完美融合、华丽多彩、荡气回肠的傅派唱腔,誉称“越剧花腔女高音” 。其代表作有《梁祝》《情探》等 。
2017年4月,傅全香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傅全香的女儿刘丹代为上台领奖时说,“小时候邻居家孩子过年都做新衣服 。妈妈改旧衣服给我穿,她说,因为你是傅全香的女儿,更要朴素 。但是买书,妈妈从不吝啬,把世界名著整套买回家 。”傅全香在经历乳腺癌手术、抽掉两根肋骨,两周后仍坚持去香港演出 。刘丹担心母亲身体,“但她说,有那么多观众在等我们,不能让观众失望!”
记得2016年春节前夕,新闻采访人员随上海越剧院工作人员探访在医院养病的傅全香 。听说越剧院老同事来了,傅全香用眼神示意:还记得当年为她设计戏服的“小姑娘” 。刘丹说:“妈妈身体好时,还喜欢哼《杜十娘》,连医生都听熟了 。”
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的从艺历程
师傅一脚踢到前台
1923年8月,傅全香出生在浙江嵊县一个穷山坳的贫农家里,9岁时离别双亲,到近乡一所尼姑庵里拜师学艺,跟着“四季春班”走上了浪迹四海的艺人生涯 。1986年10月18日《解放日报》上,傅全香撰写的《师傅把我一脚踢到前台》一文,回忆了自己的从艺经历,让人忍俊不禁 。
“讲到我的第一次登台,实在有趣得很 。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同袁雪芬都在嵊县‘四季春’女子越剧班小班,说来也真可怜:我们这个‘四季春’,大班小班六十个姊妹,光袁雪芬一个人识字,别的都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名字也写不来 。开始学戏,除了口传心授,班里管事的,还把每一个人的台词写在一块布条上交给大家 。我根本看不懂,可还是郑而重之地把它放在一只自己心爱的火柴盒子里(要知道我们这些山沟沟里的穷孩子,即使火柴盒也很难拾到 。偶然拾到一只,就当宝贝一样藏在身边当玩具) 。后来看到大家都不识字,干脆连这小布条也不发了,唱词全部口传心授 。有的记性差,记不牢,唱不好,就要‘吃手心’ 。
同班姊妹中,数我与沈爱连最小,我记性好,师傅一教就能记住,从来没有因此吃过“手心” 。可是我从小顽皮,挨‘手心’,在这方面挨得最多 。沈爱连不顽皮,可记性差,老背不出台词,常常要我代她记 。她家里比较有钱,妈妈常常带了花生、山芋干、南瓜子这类东西来看她 。她就拿这些东西同我“交换”:我替她提一句台词,她给我五颗花生,或者十粒瓜子 。两姊妹相处得顶好 。
第一次登台,是在嵊县柳岸村 。我在《三仙炉》这个戏里,扮白赛花小姐的丫头 。小姐的未婚夫凤鸣满门抄斩,他一个人逃出 。白家二老就要赖婚 。小丫头听到了,就急急忙忙上楼报知小姐 。报信这一段重头戏,我在登台之前,天还没黑,师傅早就替我化好妆,扎了一个大包头 。十岁的娃娃,大包头一扎,就头昏眼花;时间一长,更加难过,头痛之外,还一个劲要呕 。硬撑着,撑得眼泪水嗒嗒滴 。脸上胭脂花粉,被泪水淋得一塌糊涂,有人一看便骂:‘侬哪能弄得象吊杀鬼一样!’要登台了,师傅匆匆忙忙帮我整理一下,把门帘一掀 。我刚跨出一步,一眼望去,只见台下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一慌,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头一缩,又退回了后台 。谁知脚跟还没立稳,师傅招呼也不打一个,就朝我屁股上狠狠一脚,硬把我从后台踢到前台 。挨了这一脚,一到台中心,自然昏头昏脑,乱了章法,本来是急匆匆上楼报信,却不料脚步、身段变成下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