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与佛教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耆那教产生的时代是印度传统宗教中最早的,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但真正的奠基者24世祖师筏驮摩那(Vardhamana)与佛教创立者佛陀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 。耆那教在产生、发展和教义等方面与佛教有相似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现通过耆那教与佛教的对比来研究耆那教的发展特点和对其现状进行分析 。
一、耆那教与佛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对比
(一)耆那教的产生与发展
耆那教最初由勒舍婆创立,到24世祖师筏驮摩那真正建立,最初流传于恒河中下游,由于宣扬种族平等,反对吠陀权威的沙门思想,受到下层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24世祖师筏驮摩成道后被称为“大雄”,就是“无所畏惧的大英雄”,在他的带领下耆那教发展相当快 。等他去世后,耆那教又得到了孔雀王朝几位国王的支持而发展得相当迅速,传播到了印度的各个地方 。
由于内部分裂和伊斯兰教传入印度等原因,耆那教在13世纪时开始衰落 。其内部分裂的主要教派有:
1.白衣派,又称尸吠坦婆罗派 。信徒着白袍,重视苦行,提倡男女平等,一切宗教活动只能在耆那教庙宇进行 。着白袍已经违背了大雄裸体行乞的戒律,不再严格执行原有的戒律 。后又分成三个小派别 。
2.空衣派,又称天衣派,或底甘婆罗派 。严格遵守大雄裸体行乞的戒律,生活艰苦,一般生活在远离世俗的地方或寺庙,认为女人不能证得最高境界 。
(二)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佛教是由乔达摩·悉达多于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创立的,他被信徒尊称为“释迦牟尼” 。由于他悟道成佛的经历所起的榜样作用,他的弟子组成的佛教僧团都遵从安贫、持戒、清净修身的誓约,以众生平等的思想招收弟子,有力地打击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 。后不断发展到海外,成为全球性宗教,但在印度本国却因伊斯兰教的传入和印度教的兴起而衰落 。
(三)耆那教与佛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对比
通过对耆那教与佛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1.都反对吠陀的沙门思想,主张种族的平等 。特别是吸收了大批下层人民,满足了他们通过修行来改变命运的愿望 。这也是两个教派能够很快就在全印度风行的原因 。
2.都因为伊斯兰教的传入而开始衰落 。两个教派在印度国内发展的同时也传播到周边国家,但13世纪伊斯兰教的传入使得两个教派都受到打击,开始衰落 。
但是这两个教派在印度的衰落和在海外的传播,情况亦大不相同,那就是佛教在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都发展得很兴盛,而耆那教虽然在南亚次大陆广泛流传,但终没有像佛教那样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这可以说是它和佛教的最大不同 。
二、耆那教与佛教教义的对比
(一)耆那教和佛教的经典
白衣派和空衣派自从从耆那教中分出这宾,就尊奉不同的经典 。白衣派尊奉《十二支》,空衣派则尊奉用梵文写成的《吠陀》,主要阐述关于历史、宇宙、哲学和生活规则等方面 。两派也有共同尊奉的经典《真理证得经》 。
佛教在佛陀涅槃之后,经过弟子们的几次集结,把各种流传的佛陀的说教,及后人对教义的阐释分门别类按经、律、论总结起来,称为《大藏经》 。现在流传最广的要数汉文、藏文、巴利文等语言的版本 。
(二)耆那教与佛教教义的对比
耆那教和佛教的教义主要反映在他们的经典中:
1.耆那教的教义
(1)七谛说
耆那教的七谛说,包括:命、非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和解脱 。命就是灵魂,又分为受物质束缚的人、动物、植物等动的命和受物质束缚的存在于地、水、风、火中的命,和不受物质束缚的永恒的命(这是耆那教修行的最高目标);非命就是非灵魂,分定形和不定形两种;漏入就是业对人在修行解脱中的干扰和障碍;系缚就是前世的业因对后世的报应;制御包括持三宝和五戒,是抑制情欲的一种;寂静就是清除前世的业(系缚),不造新业;解脱就是要成为不受物质束缚的永恒的命,成为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