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逊位后载沣的生活是怎样的?醇亲王载沣晚年

清帝逊位后 , 载沣生活很低调 。他从不参与复辟活动 , 只求维持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和保持现状不蔓不枝足矣 。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 , 载沣表现得极不热诚 , 从头至尾都未参与 , 而是冷眼观看了这一幕只有12天的复辟丑剧 。日后溥仪潜往东北 , 载沣独认“凶多吉少”持反对态度 。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 , 曾多次要他全家搬去 , 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 , 日方代表也屡次来劝说他迁往长春 , 而载沣总是忧心忡忡 , 缺乏信任感 , 甚至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溥任 , 最小的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不放 。他认为全家去东北是愚蠢的 , 一旦陷入圈套 , 必将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 。
在清朝遗族中 , 载沣是一个能较快接受新事物的人 。他是遗老遗少中最早剪去辫子 , 安装电灯电话、穿西服、买汽车的人物之一 , 这也许与他出使德国 , 接受过新思想有关 。他的这些举动 , 自然引起一些守旧的王公大臣们的不满 , 甚至有人骂他“忘本” , 但也有人称赞他开明 。一些皇族的后代受他的影响 , 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 。载沣对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 。每有月蚀或日蚀出现 , 他都要作仔细的观察并绘成工笔图形 , 记入日记 , 他也喜好数学 , 更喜爱照像 , 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 。载沣为人宽厚 , 对亲对友从来都以诚待人 , 谦虚和蔼 。载沣虽在政治上不如意 , 但在待人处事上却较为成功 。载沣讷于言词 , 说话甚少 , 与亲友兄弟们在一起时 , 总是一位沉默的旁听者 。他最讨厌应酬与交际 , 凡是来醇王府的人 , 无论呆多久 , 他一般不轻易留饭 , 照例是淡淡漠漠、敷敷衍衍的 。即使是对待自己的亲戚本族的庆吊大事 , 他也只是露露面 , 寒暄几句 , 便赶忙起身告辞 , 留下其他人哭笑不得收拾残局 。
载沣的一切行动准则 , 概括地说 , 就两个字——“照例” 。无论什么季节 , 他的饮食、穿戴、发式 , 甚至有病吃什么药 , 下人都不用请示 , 因为他们知晓 , 王爷的回答一定还是照例 。在肩负国家重任 , 手握王权时 , 载沣是如此 , 遵循旧制——“照例”行事 , 不越雷池半步;对王府的生活开支费用 , 他也是如此 , “照例”不闻不问 , 府中一切大小事物皆由其母刘佳氏管理 。在这种平淡无奇的日子里 , 载沣倒也安逸平和 , 无忧无虑 。可是在1925年正月 , 醇王府发生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 。事情来得突然 , 时间也很短暂 , 但如迅雷不及掩耳 , 引起王府上下极大震动 。
在一个漫天飞雪、人鸟寂静的上午 , 孙中山先生突然造访醇王府 。一位革命领袖访问一位被革命推翻的皇族权势人物 , 这在当时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然而 ,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 , 孙中山竟然对被人斥为窝囊废、书呆子的庸碌王爷夸赞表扬了一番 。他认为载沣在辛亥革命中辞去摄政王 , 是爱国的 , 有政治远见的行为;载沣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前头 , 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边 , 是难能可贵的 。他又表示 , 深知载沣从戊戌政变中就看透了袁世凯 , 本来要决心除掉袁贼 , 只是因局势演变复杂 , 掣肘限制太多 , 力难从心 。并且孙中山对载沣在“逊位”后态度冷静 , 不问政治 , 不参加复辟活动 , 予以充分肯定 。孙中山先生访问载沣之事 , 不仅使载沣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 还留下一张富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 照片后有孙中山的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 , 孙文赠 。” 在分手之时 , 两人本约好下一次载沣回访孙中山先生 。但不幸的是 , 一个多月以后 , 传来了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 , 全府上下陷入了悲痛之中 。载沣将那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供在书房里 , 围上素色白花 , 焚香蒸秉烛 , 虔诚地祷念早逝的一代伟人……此后 , 载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 , 在王府贻养天年 。新中国成立后 , 于 1952年安详地病逝于北京醇王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