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有着哪些风俗习惯?都是怎样形成的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古代南方古越族的传统习俗之一 。黄淼章等学者指出,因为南越族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凫等动物形象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 。这和越人文身以象征“龙子”的含义类似,都是为了求得水神的保护 。至于竞渡的时间,在过去并不一定拘泥在端午节举行 。
【百越有着哪些风俗习惯?都是怎样形成的】《旧唐书·杜亚传》记载:“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 。”至于“端午节”的起源,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曾指出其应是越族人为祈求生命得到安全保障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龙舟竞渡便是这种祭祀活动中的娱乐节目 。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越人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 。中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 。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 。
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特色 。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 。事实上,中国南方吴越一带直到东汉时才开发 。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
断发文身
《庄子·逍遥游》中有云:“越人断发文身 。”《史记·赵世家·正义》记越人文身之法“刻其肌,以青丹涅之” 。断发文身即是剪短头发、身上纹图案之意 。是古代南方百越地区海边、大河边古越族居民共同的生活风尚,同时身上纹龙图案也是古越人图腾崇拜的反应 。修剪发型与纹身是现代年轻人的潮流时尚,但如果将目光投向古代百越地区,就会发现这些在现代人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习俗和时尚,其实在远古时代已有之,并且在那里还可以找到全新的解读 。
由于生活文化差异,古代中原人对这些习俗感到很奇怪,很多中原史籍均将之记载下来 。古代越人“断发”等习俗,对当时从北方来的中原人也产生了影响,文献《史记》、《汉书》都曾记载,《史记·吴世家》说太伯、仲雍居于句吴,“文身断发,示不可用” 。《史记·越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封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汉书·地理志》也有相同记载,但却对断发文身之俗增加了功能解释 。可见断发文身是吴越族群的鲜明标志
据《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又有《淮南子》记载:“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 。”这两则文献,都记载了古越人有“文身象龙”的习惯,其实即是古越人对龙图腾的崇拜 。[6]除了纹龙图腾外,也有个别部族纹蛇图腾 。
墟日趁墟
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描述了越人“趁墟”(赶集)的热闹景象:“西南蛮笠,以竹为身,而冒以鱼毡 。其顶尖圆,高起一尺余,而四围颇下垂 。视他蕃笠,其制似不佳,然最宜乘马 。盖顶高则定而不倾,四垂则风不能飏,他蕃笠所不及也 。交址有笠如兜鍪,而顶偏,似田螺之臀,谓之螺笠 。”这一习俗沿袭数千年不变,南方个别地方至今依然流传墟日趁墟习惯 。
契臂为盟
"契臂",谓刻臂沥血 。是百越部落之间表示结盟所举行的结盟仪式 。《淮南子·齐俗训》:“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於信一也 。”高诱 注:“刻臂出血,杀牲歃血,相与为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