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朝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好

清人范寅曾指出:“渔樵农俗之夫,街巷里闾之妇,往往奉谚为诗书 。”民间俗谚,极为直观地反映了世人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看法 。因此,对俗语的考证,可为历史学研究提供富有价值的参照 。以明清时期的徽商为例,“徽州算盘,绍兴刀笔”“徽州朝奉,绍兴师爷”“徽州朝奉,自保自重”和“徽州朝奉,自家保重”,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勾勒出徽商这一区域人群的特征 。以下就从俗语学的角度,对“徽州朝奉”作一文化透视 。
关于“徽州朝奉”,出身于黟县的清代考据学家俞正燮指出:
徽州人称“朝奉”,读书人多笑之 。按《宋史·职官志九》云:朝奉郎员外,则朝奉即员外阶 。《夷坚志》称富人为员外,言赐爵,不在正员 。古有赐复,有赐爵 。朝奉者,赐爵阶也 。……徽州多唐宋旧族,古言未改,朝奉、孺人,非外间所知 。方回《桐江集》有“村老呼予老朝奉”者诗,是宋时语证 。
根据俞氏的考证,“朝奉”和“员外”是相同的涵义 。因此,“朝奉”这个称呼在徽州的普及,就和“员外”在其他地区的普及相似 。宋代称富人为“员外”,因为富人能够得到赐爵,但是在正员之外;而“朝奉”也正是与员外相似的“赐爵阶也” 。所谓“徽州人称‘朝奉’”,是指徽州人的自称 。
歙县人称祖父为“朝”或“朝朝” 。如《新安程氏世谱》(清无为程佐衡修,光绪十九年铅印本,藏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卷7《征文录》,曰:
我程氏先后分迁无为州,约近十世,至今犹称祖父曰“朝朝”,盖沿徽人“朝奉”双声之半 。
这在歙县南乡则称“朝奉”,或简称“奉”,均出于一源 。如《旌阳程氏宗谱》卷14《白沙派墓图》上方,就记有“程公宏采朝奉,程公家堪朝奉,程公家雄朝奉,程公家珰朝奉,程公家位朝奉”等 。除了徽州首县外,黟县丧葬中,女儿哭父亲为“老朝奉爹”、伯公是“老朝奉伯公”、叔公为“老朝奉叔公”,而妹哭哥则作“老朝奉哥” 。
至于徽州人何时称自己为“朝奉”,俞正燮指出,因徽州多唐宋旧族,“朝奉”“孺人”当是唐宋时语 。他所引用的方回《桐江集》有“村老呼予老朝奉”者诗,可见至少宋时已有此种称呼 。不过,关于“朝奉”的由来,清代前期徽州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曾记载说:
宋时有朝奉郎之官 。太祖初定徽,民迎之者皆自称曰“朝奉” 。太祖曰:“多劳汝朝奉的 。”至今休、歙犹沿其称 。
这里的“太祖”,显然系指明太祖 。另外,艾衲居士所编清代短篇小说集《豆棚闲话》第3则《朝奉郎挥金倡霸》指出:
(徽州府绩溪县)彼处富家甚多,先朝有几个财主,助饷十万,朝廷封他为朝奉郎,故此相敬,俱称“朝奉” 。
此则故事虽为小说家言,但其主人公(“小朝奉”)系汪华,这一点却很值得注意 。汪华原本是隋末唐初在徽州一带割据势力的头目,唐宋以后则作为最尊贵的地方守护神受到徽州民众的祭祀 。一般认为,汪华在徽州社会的“一体化”进程中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因此,他被塑造成一位“小朝奉”,或许亦当表明“徽州朝奉”群体意识的增强 。
稍后于俞正燮的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所著《称谓录》中也有“朝奉”一条:
《宋史·职官志》:“朝奉大夫,从六品;朝奉郎,正七品 。”吕种玉《言鲭》:“徽俗称富翁为朝奉,亦有出 。汉奉朝请,无定员,本不为官位,东京罢省 。三公、外戚、皇室、诸侯多奉朝请者,逢朝会请召而已 。退之、东坡并用之,盖如俗称郎中、员外、司务、舍人、待诏之类 。”翟灏《通俗编》:“《史记·货殖(列)传》:秦皇令乌氏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案朝请之制,秦已有之 。今徽贾假此称谓,虽属窃冒官阶,要亦慕乌倮之为货殖雄也 。方回《桐江集》村路有呼予老朝奉者,作诗云:‘谁忽呼予老朝奉?须知不是赝称呼 。’徽、严间之习为此称久矣 。案:在宋为官,今为掌质库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