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朝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好( 三 )


这一段话,可与《通俗常言疏证》第3册《贫富》条比照而观 。明清时代有不少人对于“徽州朝奉”极为羡慕和嫉妒,如嘉靖年间的吴中奇士张幼予(献异),就“慕新安人之富而妒之,命所狎群小呼为‘太朝奉’” 。不过,从总体上看,在一般民众的心目中,“徽州朝奉”仍是一种相当令人生厌的名称 。清人程趾祥就指出:
近来业典当者最多徽人,其掌柜者则谓之“朝奉” 。若辈最为势利,观其形容,不啻以官长自居,言之令人痛恨 。
当时有“徽州朝奉脸”,如二刻《醒世恒言》中的孙白连“做出徽州朝奉脸”,形容恶狠狠的高利贷盘剥;又有“徽州朝奉口气”,如《儒林外史》第22回牛玉圃与牛浦一直来到河下,“见一个大高门楼,有七八个朝奉坐在板凳上,中间夹着一个奶妈,坐着说闲话” 。接着的第23回说徽州盐商万雪斋请文人牛玉圃喝酒,吃的是冬虫夏草:万雪斋请诸位吃着,说道:“像这样东西,也是外方来的,我们扬州城里偏生多 。一个雪虾蟆,就偏生寻不出来!”
顾盐商道:“还不曾寻着么?”万雪斋道:“正是 。扬州没有,昨日才托玉翁令侄到苏州寻去了 。”
汪盐商道:“这样稀奇东西,苏州也未必有,只怕还要到我们徽州旧家人家寻去或者寻出来 。”
万雪斋道:“这话不错,一切的东西是我们徽州出的好 。”
对于上述的对话,同治十三年(1874年)齐省堂增订本《儒林外史》评语作:“宛然徽州朝奉口气 。”光绪十二年(1886年)天目山樵《儒林外史评》曰:“徽州人口气 。”这令人联想起徽州歙县的一首谜语:
二人山下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
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骑牛一路行 。
这显然是关于“徽州朝奉”的一个字谜 。“二人山下说诗文”,是徽州的“徽”字,“二人”是徽州之“徽”字左边的双人旁,“山”的下面是一个“系”字(通“丝”,与诗歌之“诗”字同音),右边则是个反文,也就相当于文化的“文”字 。徽州之“州”字拆开,核心部分是四川的“川”字,再加三个点,这三个点代表三个炮仗(鞭炮),所以说是“三炮打进四川城”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徽州人“贾而好儒”,既擅长做生意,又喜欢读书,相互切磋诗文学问,所以说是“二人山下说诗文”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徽商无远弗届,为了做生意什么地方都去,所以说是三炮打进了四川城 。徽州朝奉的“朝”字,将它拆开,左边上面是一个“十”字,下面也是一个“十”字,中间则是个“日”字,而右边为一个“月”字 。如此拆解,则“朝”字亦即十月十日 。而“奉”字的上面是三个“人”,最下面再加上从上面的那个“人”字那借来的一撇,加起来就是一个“牛”字,所以说是“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骑牛一路行” 。
在传统时代,“三”字表示多数,“三人”表示相当多的徽州人 。“骑牛一路行”,表示出外从事长途贸易 。为什么是“骑牛”呢?因为《易经》中有“牵牛车远服贾”的记载,据说那是商人出现的源头 。因此,“三人骑牛一路行”,也就借用这个典故,说明清时代有很多的徽州人外出务工经商 。
这种将“徽州朝奉”四字拆开的文字游戏,也相当生动地揭示了徽商的社会形象,从中颇可看出徽州人对于自己无远弗届的从商热情及其成就的陶醉 。
【徽州朝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