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曾这人本性是争强好胜的,但他喜欢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姿态 。大家都不傻,你喜欢装,总有人戳破你 。例如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湘军攻克武汉,这是天大的喜事,老曾也掌握实权了,掌管湖北一方—署理湖北巡抚,有了一方的财权和人事权,手里还有兵,应该得瑟了吧?然而,老曾想得挺远,一则觉得正在戴孝,二则觉得要显摆谦逊的美德,于是上书向朝廷辞官 。本以为咸丰皇帝会表扬一番,没想到咸丰是个聪明人,一道谕旨戳破老曾的假谦虚:“朕料汝必辞 。”你肚子那点小九九我知道,辞官是意料中的事 。“好名之过尚小,违旨之罪甚大,着严行申饬”,直接骂曾国藩好名,而且事情性质很严重—抗旨不遵 。结果既要免官,同时还要严肃批评 。这是咸丰给他的一棒,皇上的批评你还能回嘴吗?闷气是生定了 。
【曾国藩家书背后的委屈:咸丰皇帝骂他虚伪】曾国藩对自己平生受的闷气有一个总结,我们看日记:“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 。”遭遇的都是唾骂,在京城被权贵骂,不能还嘴;在长沙被绿营兵骂,还是不能还嘴,还嘴就必死无疑;在江西筹集粮草,像叫花子一样被人骂,又是不能还嘴 。老曾都忍了,祸是没惹了,但气却上来了,一层层堆积在心里,这不是揣度,而是有曾国藩自个的心声为证:“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 。”怄气了,不说,只管忍,这明摆是在生闷气,多压抑,多难受啊 。爱生闷气的他,该怎么排遣?如何将其转化为正能量?受了气,说不得,只能“徐自图强”,图强是长远的事,但眼前的情绪总得有个疏通的管道,老曾在这个时候就得依靠文字了 。
例如在前文提到的曾国藩被咸丰痛斥“好名”,老曾的情绪就在当年九月写给四个弟弟的家书中宣泄了出来,他是这样写的:“人之好名,谁不如我?”大家都好名,谁都跟我一样,明明就是针对咸丰的批评而写的,倾诉心中委屈 。但总不能在家书中抱怨万岁爷吧?于是自我解释宽慰一番:“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而远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 。”皇上骂老曾“好名”,老曾心里难堪,但从辩证的角度一想,老曾我有了美名,必定有人因此承受骂名,原因很简单,你的能耐显示了别人的无能,相比之下,人家比我老曾更难为情 。老曾在家书里,这么一比较,心里也就释然了 。接着,老曾上升到人格修养的程度:“兄惟谨慎谦虚,时时省惕而已 。”以后一定谨慎谦虚,把尾巴藏得更深 。紧跟着又化为对以后工作的憧憬:“能速将江面肃清,荡平此贼 。”能将长江水面的太平军肃清,平定这场兵乱 。心中的不确定感消除了,也就是不怕了 。
本来被皇上骂了一通,心里发虚,可这么一写,怨气散了,办法找到了,自己给自己壮胆,不怕了 。可见老曾的家书功能很大,既能化解闷气,又能提升品质 。你烦恼什么,就写出来,把它文字化、物质化,置放在你的眼前,成为一个可以客观观察的对象,也就是说将主体客体化,从“只在此山中”到“旁观者清”,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如果自说自话,可能起不到排遣的作用,但如果是面对自己的家人、晚辈,要摆出兄长和家长的架子来教育他们,那肯定要植入正能量,找到解决闷气的法子,于是不知不觉中升华了自己的牢骚,在变成家人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克服了自己的恐惧 。曾国藩在江西,饱受同僚欺凌,他带的兵也是受气包,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家信中,老曾哀叹自己的团队“每次上城,必遭毒骂痛打”,但自己毕竟是大哥,在向弟弟们倾诉烦恼时,总得给弟弟们一个好榜样,于是清醒地指明自己应有的态度:“惟忍辱包羞,屈心抑志,以求军事之万有一济 。”对待侮辱,只有忍着不吱声,把业务干漂亮才是王道 。
- 杜海涛有什么背景杜海涛家庭背景和家庭成员
- 杜江家庭背景大揭秘杜江个人资料及近况和图片
- 冯绍峰家庭背景和家庭成员揭秘冯绍峰是富二代吗
- 响哥老婆孙骁骁家庭背景和个人资料及近况和图片孙骁骁的爸
- 陈思成什么背景陈思成家庭背景揭秘陈思成父母背景
- 虎踞辽东三十载的李成梁:李成梁为何背负骂名
- 慈禧背负叶赫那拉氏的诅咒大清灭亡因为这个
- 成语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解释、出处及用法
- 成语当面输心背面笑的解释、出处及用法
- 午时三刻秋后问斩背后有何玄机竟让人冷汗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