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陶弘景:南北朝佛道双修的全能人才

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 。他曾在南朝宋、齐、梁三朝作官;在宗教信仰方面,道、佛兼宗 。他一生似宦非宦,似隐非隐 。后人对他议论颇多,毁誉不一 。本文拟就其生平事绩、著述及思想作全面评述,以拨散云雾,显现其庐山面目 。
一、生平事迹
生于江东名门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经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 。尧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国时吴国的镇南将军,后降晋为尚书 。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 。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 。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 。
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 。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 。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 。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 。(492年,陶弘景36岁,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隐居于曲山 。梁武帝萧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几次想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 。后来,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 。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 。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 。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 。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见《陶弘景丛考》齐鲁书社 2003年出版) 。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 。山东大学王家葵博士通过考证认为,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王博士认为这是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 。据宋贾嵩《华阳隐居内传》记载,陶氏著作有三十二种,二百三十三卷之多,可惜现大多已佚失 。今尚存有《真诰》、《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 。如此看来,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 。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