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终败在体力上:因其事必躬亲致积劳成疾( 三 )


与此相反,我却认为此时,法正刚刚助刘备得到益州,蜀中士族与其有怨者只能求助与大权在握的诸葛亮 。
此时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既代理左将军府事(左将军即刘备) 。
《董和传》:先主定蜀,徵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 。(刘备晋汉中王后,其府称为大司马府)诸葛亮有言“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身为掌军中郎将的董和为诸葛亮的下属,否则为什么要“十反,来相启告” 。而董和的职务是“掌军”中郎将 。《杨洪传》中载“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 。刘璋时历部诸郡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 。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 。刘备急书发兵,而诸葛亮要问杨洪 。诸葛亮是掌兵权,并且有决策权(这里说的是国策,即是否拼全力攻克汉中),即是否发兵,否则何须“问” 。而汉中前线的兵权和大政决策权显然在刘备之手 。
另外,诸葛亮发兵的同时,建议刘备任杨洪代理法正蜀郡太守之职(表洪领蜀郡太守),获得批准 。而且由于“众事皆办”,杨洪就因为事情办的好,正式继任蜀郡太守(遂使即真) 。须知此刻法正正在汉中军前,日日与刘备相对,但诸葛亮仍然使其失去了京畿太守之职,而法正却没有什么办法 。
彭羕为法正所荐,刘备定成都,任治中从事 。因为诸葛亮对此人不放心,于是降职使用 。“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 。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 。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 。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可知,此时法正还活着 。也就是说,对于法正举荐的人,诸葛亮不满意,刘备就将其贬谪 。
刘备晋汉中王后,“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 。而今便令同列 。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而关羽知道刘备拜黄忠为后将军后,竟不受拜 。(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 。作为假节钺的前将军权利要较张、马、黄高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刘备晋汉中王后,诸葛亮同样参与了人事任免决策 。
以此可知诸葛亮从刘备定成都到刘备晋汉中王这七年间,虽然官职似乎不高,但却掌兵权,能决策国家大政,同时对人事任免有相当大的权利 。当然,三国时期还有一个人官职不高,却一言九鼎,就是诸葛亮的死敌——司马懿 。
而在刘备定成都,晋汉中王期间,许靖为左将军长史镇军将军,后为太傅,刘备称帝后为司徒,位高但权不重,甚至定蜀科(立法)这样的大事都没有参与 。参与者为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 。可见,在刘备定成都,晋汉中王后所封多数官职具为虚职,位高而权轻 。(见《伊籍传》)
3、诸葛亮与李严
谈诸葛亮就不能不说李严 。我们看看李严加入刘备集团后的履历 。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 。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 。章武三年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