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究竟是谁?揭秘朱三太子扑朔迷离的真相( 三 )


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诸多的“朱三太子”们要用朱慈焕为号召,而不是真正的朱三朱慈炯,原因很明显 。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活动的依托大部分就是靠宗教影响力,而这也正是这些人选择叫朱慈焕的原因 。
当然,此时的清廷,显然已经不管你叫什么了,这些都不重要了,只要你打出的是“朱三太子”的旗号,那管你叫什么,都是个杀无赦了 。
【朱三太子究竟是谁?揭秘朱三太子扑朔迷离的真相】
说了这么多“朱三太子”了,肯定,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崇祯早一点不把他的这几个儿子送到南京,非要等到江山不济时,才弄出来,还搞一句:要报父母仇 。这不是傻吗,早知这样,何必当初呢 。为什么不早一点将自己儿子送出来 。崇祯难道真的这么傻吗?他怎么不早点行动呢 。江山即将倾覆时,崇祯不想把他的儿子早点送出来吗?答案显然是他想,他很想 。那么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崇祯的矛盾心理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死社稷”的君王 。崇祯一直都是正面的评价居多 。大多数的看法都是“他的作为与亡国之君不相符配” 。其实,我个人不这么看,我一直认为崇祯的犹豫反复的性格以及他好面子又不肯负责任的心理,才是导致他自己以及他儿子们的悲剧所在 。(这里八一下:我也始终不同意现在一些人说袁崇焕的说法,在我心理袁崇焕一直是个英雄,不管现在拿出多少资料证明他是什么所谓的“吹牛大王”什么所谓的“国贼”,我始终顽固的认为袁崇焕是个英雄,至少对于明朝来说他问心无愧 。而有愧的应该是崇祯,和那些士大夫)
有明一代,老朱家出了很多的奇葩,尤其从朱厚照开始奇葩代出,但有意思的是到了崇祯时,其一反常态的勤政 。所以很多人多说崇祯不象亡国之君 。我不这么看,自从小心翼翼的剪除魏党后,崇祯踌躇满志,渴望中兴 。他一反刚上台时小心翼翼的做法,很多事情求快求急,恨不得马上弄个什么中兴之世出来 。而残酷的事实面前,其犹豫反复的性格和他好面子不肯负责任的心理暴露无疑 。对于满清的态度,和与战其也是犹犹豫豫,一会儿想和,一会儿又好面子不肯和 。结果错失了很多的良机 。而他的这种性格和心理在大明朝的最后一个年头更是暴露无疑 。
崇祯十七年(1644),当崇祯确信自己大势已去,他找李明睿商量咋办,李明睿当即动议崇祯南迁 。崇祯很想南迁,但又一如既往的开始犹豫 。到了二月,李闯逼近北京,并向崇祯下达最后通牒 。崇祯下令各部勤王,可宁远总兵吴三桂没有回来,其他诸王也没有了动静 。于是李明睿又动议南迁 。都御使李邦华站出来劝崇祯先行安排太子等南下 。李邦华话说的很难听,就是你不想走不要紧,最起码你得送个儿子到南边去,这样即使北京陷落了,还有希望 。但崇祯依旧犹豫 。后来我们知道了,崇祯的想法是要所有的大臣一起上书请他南迁他才有面子,他不想自己悄无声息的定夺 。因为如果是大臣一起上书请,那就叫战略转移,而自己定夺很可能被后世定义为逃跑 。所以很爱面子的崇祯很犹豫 。但实际的行动证明其实,他心底里恨不得马上就走,他命令收集了大量的漕船停在天津待命 。他要的就是一个体面,于是他还授意大学士陈演率百官顾请他南迁 。
但是,明末的士大夫心思眼何其多啊 。陈演不愿意担负劝驾南迁的罪名 。于是崇祯只得作罢 。在最后时刻,大臣李建泰上书愿意奉太子朱慈烺南下,可这个时候兵部的光时亨又站出来说了几句死守到底的话 。于是崇祯又只得作罢 。并表态“他要死社稷”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在乾清宫的那一幕 。也有了后来他自己和他儿子们的悲剧 。所以我说这一切,不能怪谁,要怪只能怪这个行事好面子又不肯真正负责任的崇祯皇帝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