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十三大汉奸:为清朝打下九成江山!( 六 )


1683年,施琅联合荷兰军队率联军攻台,灭明朝最后宗室 。汉明最后一个根据地沦陷,华夏全面进入野蛮倒退黑暗殖民的螨清时代 。
螨汉之争跟历史上的“中原逐鹿”完全不一样,文化的意义十分清楚,这在后来的有关政策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众所周知汉人被大量屠杀,剔发易服,篡改典籍史册,奴役汉人 。施琅之行为绝对是助桀为虐,攻灭台湾最后的汉人政权,对汉文化全面沦丧,对至今中华文明的影响后果相当严重,凭此施琅在汉奸榜名列前茅 。
细看施琅平生,先为明将,后降清,再反清,又降清,其人反复如此,气节何在?前几年有《施琅大将军》把汉奸塑造成英雄,后又据说我国第一艘航母要起名“施琅号”,近日虽有官方辟谣,不过以我党一贯“历史实用主义”“历史迎合政治”手法,还有什么奇事不会出现?
6、 祖大寿 袁崇焕旧将,不过最终也成汉奸!
祖大寿是辽东人,原是明末辽东经略袁崇焕的部将,曾守锦州,宁远及大凌河城 。有人说,祖大寿如果不投降,明朝的江山起码可以再延续若干年 。但是,这位被史学家黎东方誉为一生「可歌、可泣、可悲、可悯」的武将,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起码有几点不同 。第一,他没有做清朝之鹰犬,不像洪承畴、吴三桂之流,残害自己的同胞 。在投降之后,清史之中似乎再也看不到有祖大寿的活动 。第二,在投降的过程中,他历经长时期的天人交战,不像洪承畴那样,皇太极一句「先生不冷吗?」,就跪地称臣 。第三,他也不像吴三桂那样,因为康熙撤藩而有所谓三藩之乱 。作为降将贰臣,却同时对得起明,又对得起清,人情道义都交代得过去,在当时的确不作第二人想 。
说起祖大寿与清朝的恩怨情仇,可以远溯至清太祖努尔哈齐时代 。天启六年,是他用「红夷大炮」将努尔哈齐的大军自宁远打走,使得靠十三幅甲胄起家的努尔哈齐,尝到生平的第一次挫败 。皇太极继汗,再攻宁远,又被他迫退 。天聪五年(崇祯四年),皇太极率大军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弹尽粮绝,在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他开城投降 。
皇太极对这位令他吃过多次苦头的明将,优礼有加 。赏赐他自己用的狐皮帽子、貂皮袍子、金玲珑皮腰带、白马、雕鞍等等,没想到祖大寿觅机跑到锦州,又把锦州死守起来,令皇太极奈何他不得 。
皇太极数度写信给他,要求见面,他置之不理 。几次派军攻城,又得不到结果,祖大寿仍然效忠崇祯,一如往昔 。
从崇祯四年到崇祯十二年,祖大寿先后守住宁远、锦州,令皇太极吃了多次败仗 。为了招降祖大寿,皇太极见硬的不奏效,改用软的,他仿照明朝政制设立六部及都察院,起用祖大寿的旧部担任汉人「承政」(尚书),其中包括祖大寿的儿子祖泽洪,过房侄儿祖泽润、养子祖可法等等(他们是在大凌河城投降之后,未随祖大寿逃到锦州的明臣、明将) 。对于皇太极的好意,祖大寿仍然毫无反应,置之不理 。其后在崇祯十三、十四年,皇太极命清将多尔衮、济尔哈朗等轮流进攻,虽然情势险恶,但祖大寿却总有办法化险为夷,使宁远、锦州屹立不动 。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兵败松山,同时被俘的有祖大寿的弟弟大乐、大名、大成 。皇太极将祖大成、祖大名送去锦州,劝祖大寿投降 。祖大寿说,要知道祖大乐尚在人间,才愿意降 。于是皇太极又释放了祖大乐,并将他送到锦州 。祖大寿又提条件,要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军民将吏 。
崇祯十五年三月初十,祖大寿出城,对皇太极作第二次投降 。他被解到盛京(沈阳)去见皇太极,皇太极非常有风度地说:「我对人说过,绝不杀你 。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以后你能尽心替我办事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