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十大未解之谜揭秘不为人知的三国历史谜底( 四 )


这两位都是诸葛亮的老师,也是当时名震荆州的学术领袖 。他们的学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两位大师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称他为“卧龙”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效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 。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 。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 。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 。对此,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史书上没有记载 。但是诸葛亮对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 。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 。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 。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 。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 。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 。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不愧为一代豪杰 。他据有江东,兵精而粮足 。孙权爱惜人才,而且也与手下人相处得很好 。另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谨在孙权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携,诸葛亮在东吴应该是很有前途的 。但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 。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 。所以我不能留下 。”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 。
在今天隆中的半山腰上,有一处凉亭,名叫“抱膝亭” 。史书记载,由于尚未发现值得辅佐的明主,诸葛亮一直显得很茫然,每当早晨和傍晚,他都独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抱膝长啸 。当这位读书人倍感苦闷的时候,后来那个最赏识他、最可以发挥他才智的人——刘备,其实就在距离隆中不远的新野县城里 。当时,他也苦闷极了 。刘备一生也极其坎坷 。起初,他在家乡起兵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后来又卷入诸侯混战,几十年东征西讨,凭着讲感情、够朋友和自己的那点谋略才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拉起了一支队伍 。但他没有聪明的谋士辅佐,所以只能时而投靠陶谦,时而联合吕布,时而归顺曹操,时而依附袁绍,始终被人利用来利用去,跑了大半辈子,也没跑出个名堂来,一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大约8年前,刘备走投无路时,才跑到荆州投靠刘表 。刘表把刘备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线替自己守住大门,扮演“炮灰”的角色 。幸运的是,在刘备镇守新野的几年里,曹操忙着在北方东征西讨,几乎无暇收拾刘表 。所以刘备在新野一住就是8年 。
建安十二年,刘备认识了司马徽和徐庶,这两人向他极力推荐诸葛亮,并称赞诸葛亮是“卧龙” 。很快,刘备就亲自去拜访一位年仅27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诸葛亮 。于是就有了千古传颂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刘备在诸侯中被人称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军队,有多大地盘,而是他对朋友很诚恳、很讲信义,即使对一般的人也很有礼数,另外对老百姓也很仁慈 。所以,在天下动荡的那个年代里,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 。由于有这种号召力,当时的诸侯,包括曹操和袁绍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很重视刘备,很愿意与他结盟 。当然,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能“三顾茅庐”,主要原因还是他急需人才 。但刘备作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将军,肯屈尊拜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战略问题,这就足以让诸葛亮感动了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足足花了近两个章节的篇幅来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会见,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