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即利润:解析为什么日本企业家崇敬王阳明?

导读:我这一年来在研究日本企业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日本企业在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主要关注两个人,一个是写《论语》的孔子,另一个就是推出“良知”体系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 。《论语》大家都知道,但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崇敬王阳明?
王阳明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把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说的窗户纸捅破了 。这一层窗户纸就叫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体系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起点,那就是“事物之理”本来就在我们心中,在每个人内心深处 。这个“理”就是我们的良知,比如孝敬父母,比如恻隐之心,比如诚信待人 。这些“理”就是我们的良知,如果我们感觉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现时社会”混淆了是非 。
按这种逻辑,我们做事只需要凭着良知去做即可,因为所有的管理道理,比如公平交易,比如客户价值,比如效率竞争,如此等等都存在于我们心中,都是我们良知的一部分 。精英或者领导者并不比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多一点,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为圣贤!据说,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传播开来之后,有人不服,就想看王阳明的笑话,正好有一天有人在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把王阳明找来,问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吗?
王阳明很坦然地让小偷脱去外衣,随后又请他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 。当接下去让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 。”王阳明便对大家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这便是小偷的良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碰到坏人,即使我们不站出来见义勇为,但在内心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坏人的错,也感受到自己的胆怯,这一切便是人的良知 。由此看来,我们企业中的任何一个员工,任何一个管理者,哪一个人不是“良知未泯者”?既然如此,管理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那就是让每一个人“凭良知(心)做事” 。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在“意念发动”之时,“对错误的意念正心”!
应当说,王阳明捅破的这一层窗户纸,对今天企业的管理太重要了 。比如在执行中我们强调结果,员工有结果良知吗?有责任良知吗?有沟通良知吗?有竞争良知吗?如果说结果、责任、沟通检查、竞争、激励是“理”的话,那么,这些“理”在每个人内心都存在,那就是“良知” 。
既然如此,如果员工不做结果,不承担责任,领导者不检查,不沟通,不激励,那么,问题并不是出在不“知”上,良知大家都有,而是出在这样的良知并没有“革”掉错误的“私心杂念” 。所以,出路在于把自己交给“天理”,信仰按规律办事的“天理”,王阳明把这一切称之为“扬善抑恶”,或者叫“致良知”!有日本专家告诉我,日本最崇拜王阳明的人,是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 。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到处是王阳明“良知”的影子 。比如稻盛和夫说,要判断某件事是不是有道理,不能只看其是不是符合逻辑,还应当看它是不是符合人类的道德标准,要思考其与人类价值的相关程度 。
稻盛和夫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创立京都半导体公司后的第二年,新进来的员工要求公司保证他们将来的收入会增加到一定程度 。在当时,公司刚成立,连自己都难保,如何保证新人的收入增长?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稻盛和夫与他的合作伙伴认为员工的要求符合人类价值标准,于是不仅答应了员工的要求,还把公司的使命做了重大调整:“京都半导体公司的理念,就是提供给所有员工物质与心灵成长的机会,并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促进社会与全人类的进步”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日本楼市出现泡沫,稻盛和夫的公司有很多现金放在银行,连银行都在建议稻盛和夫去炒楼,但稻盛和夫客气地告诉银行:“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方式赚钱,而不用炒地皮来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