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文武双全,最后却被讹传为阉宦2000多年,成亡秦的罪人?

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 。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 。
赵高是沙丘之谋的主谋,也是未来毁灭秦帝国的主要人物 。有关赵高的身世,两千年来了解甚少而曲解甚多 。
东汉以后,赵高被丑化为宦阉,其家族也被丑化为宦阉家族,不实的成见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们知道,赵高是有儿女的人 。他的女儿嫁与阎乐 。阎乐任咸阳令,曾经参与望夷宫政变 。这是赵高不是宦阉的明确证据 。
实际上,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赵高是宦阉,不仅司马迁没有说过,东汉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没有赵高是宦阉的记载 。说赵高是宦阉的误解,一是出于对“宦”字理解的错误,二是基于错误的文字“隐宫”所作的丑化曲解 。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 。这是赵高被误解为宦阉的一条材料 。然而,根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 。
宦人,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相当于王或者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 。宦籍,就是用来登录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 。
【为什么他文武双全,最后却被讹传为阉宦2000多年,成亡秦的罪人?】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指被去势的男人出仕宫内官职,也就是后代所谓的“宦官”的语义 。当时,被去势后的男人被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阉)”,定义非常清楚 。
根据这个最新的材料,赵高是任职于宫中的宦人,也就是皇帝的亲近之臣,而不是被去势的宦阉 。
《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 。这是赵高被曲解为宦阉的另一条材料 。“隐宫”一词,本来语义不明 。
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解的刘姓人士借题发挥,他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进而生发开去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母亲与他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 。赵高兄弟冒姓赵,也受宫刑被去势成了宦官 。
谎话越编越大,越编越痛快,于是以讹传讹,到了唐代以后,赵高一家都是宦阉的不经流言,就逐渐固定下来 。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早就根据《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 。
《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隐官的意义更加清楚明白 。隐官,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分,与宫刑和去势完全没有关系 。
着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叫做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 。顾先生以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添加了历代所喜好的口味 。为了了解真实的古代史,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复原古代的真相 。
东汉因为宦阉之祸亡了国,刘氏的曲解投合了当时人痛恨宦阉的心情,大家都愿意传布亡国祸首都是宦阉的流言 。唐代又是宦官专权乱政,古来宦阉亡国的阴魂未散,在类比声讨的风气下,赵高是宦阉的流言蜚语,自然光大发扬,成了不刊定论 。
明代,宦阉之祸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监李连英还在慈禧宫中肆意擅权,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无以复加 。
如此代代层累之下,曲解的历史也就一直被作为正史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 。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了,我只是借此感慨人性的软弱,我们都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情,至于真不真,假不假,倒在其次了 。
赵高生于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前后生于秦国首都咸阳 。当时,秦国和赵国间的长平之战正进入后期,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重重围困 。三年以前,秦始皇出生于邯郸,此时正与母亲一道困处城中,惶惶不可终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