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鸿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他都做了什么事情

刘锡鸿(?-1891),原名刘锡仁,字云生,广东省番禺县捕属人 。
社会贡献
郭刘之争
郭嵩焘与刘锡鸿的斗争,刘得到清政府中一些大员的支持,暗中监视郭的一举一动,从一开始就不断向清政府打郭嵩焘的“小报告”,列出种种“罪状” 。清政府担心内斗会影响外事工作,于1877年4月改派刘锡鸿为驻德公使 。刘与郭同为公使,使刘气焰更高,对郭的攻击更加猛烈,甚至达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程度 。如有次参观炮台中天气骤变,陪同的一位英国人将自己的大衣披在郭嵩焘身上 。刘锡鸿认为“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
当巴西国王访英时郭嵩焘应邀参加巴西使馆举行的茶会,当巴西国王入场时,郭嵩焘随大家一同起立 。这本是最起码的礼节礼貌,但刘锡鸿却将其说成是大失国体之举,因为“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国主致敬”!中国使馆人员参加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的音乐会时,郭嵩焘曾翻阅音乐单,刘也认为这是效仿洋人所为,大不应该 。认为这都是“汉奸”行为 。更严重的罪状是说郭嵩焘向英国人诋毁朝政,向英国人妥协等等 。由于朝中有人支持,刘更是接连上奏朝廷,发函总署及南北洋大臣,诬陷郭嵩焘 。对刘的陷害,郭嵩焘当然倍感愤怒,竭力为自己辩诬,退意渐浓,多次上奏要求调回国内 。
对郭刘之争,李鸿章当然支持郭嵩焘 。1877年11月初,李鸿章致书郭嵩焘,密告朝廷将以李凤苞取代刘锡鸿出任驻德公使,要郭不要称病乞退,同时劝郭千万不要公开与刘决裂,让外人见笑 。由于清政府外派大臣事宜渐次开展,一时人才奇缺,于1878年2月底任命郭嵩焘兼任出使法国钦差大臣 。然而,刘锡鸿等人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于5月6日列举郭嵩焘十大罪状,洋洋数千言,大到造谣说郭嵩焘总“向英人诋毁时政,谓中国将作印度,或被吞并于英俄”,小到郭嵩焘不用茶水而改用银盘盛糖酪款洋人、想学外语等等全都是罪过 。其用心之刻毒、言辞之激烈严峻,超过以往 。
这些“罪状”,总理衙门无法核查,不能全信,又不敢不信,左右为难;同时,面对驻外使臣间势同水火的矛盾,总理衙门也感到难以调和处理,几次征求李鸿章的意见 。李鸿章当然是为郭嵩焘辩护 。
但是,朝廷内外反郭力量甚强,纵然李鸿章权倾一时,他的免刘保郭之论根本不可能为清政府接受,只能暂时维持郭、刘现状 。但结果仍然是驻英与驻德大臣二人的关系势同水火,满城风雨,无法调和 。在郭、刘二人“内耗”日甚一日、反郭拥刘者众的情况下,清政府决定将郭免职调回,不少人还想将郭嵩焘查办治罪 。李鸿章知道事情已无可转回后,又专门在7月10日致信总理衙门再“论郭刘二使”,强调“惟英使一席,关系綦重,名位既须相称,才望亦要兼优 。
筠仙尚为英人所推许,颇难为继”,所以挑选继任者一定要慎之又慎 。一方面是为总理衙门选人建言,另一方面也是为郭嵩焘美言,间接反对将其治罪 。同时,他在这封信中还借一位德国人之口说刘锡鸿“职任名望俱卑”,并指刘在德“不甚见礼于当路”,因此他能否胜任外交工作大可怀疑 。最后他明确说出自己对刘的处理意见:现在可“暂留”,但“将来似宜撤换” 。
1878年8月,清廷下令将郭、刘二人同时调回,本来还拟将郭嵩焘查办治罪,后在李鸿章、曾纪泽等人的反对下才不了了之 。
1878年8月25日,清政府下令将驻英公使郭嵩焘、驻德公使刘锡鸿同时召回,由曾纪泽、李凤苞分别继任 。
反对洋务
刘锡鸿终其一生,都固守着“用夏变夷”的决心和希望,华夷观念一直存在于他头脑中无法改变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固的封建卫道士 。他坚持认为发展商业是“舍本逐末”之举,认为“官中多一商贾,即国多一蠢,民多一贼 。岂政令不讲,民生不恤,而惟船炮机器之是恃,遂足治天下邪? ”,他也反对机器的使用,认为“一意讲求杂技,使趋利之舟车,杀人之火器,争多竞巧,以为富强,邃谓为有用之实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