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辞赋释义解:常出现的鸡鸣并不一定是指鸡叫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有:“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有人解释这里的“鸡鸣”为“鸡叫”;有的不加解释,那意思是这个“鸡鸣”就是一般的鸡叫,用不着再解释 。这是不对的 。“女曰鸡鸣”,如果真的是鸡叫,人已经听得到了,就用不着“子兴视夜”爬起来撩窗帘看星星了 。这个“鸡鸣”并不是真的鸡叫 。
《孔雀东南飞》中有:“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 。”也不是真的鸡叫,而是古代计时法中的一个时段 。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朱熹《诗集传》:“昧,晦;旦,明也 。昧旦,天欲旦、晦明未辨之际也 。”《传疏》:“昧旦后于鸡鸣时 。”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 。而平旦、平明是天亮的时间 。古代,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 。所以古书上常见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的例子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 。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 。《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人定以后是夜半 。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 。
地支计时名称十二时辰名称相当现在时间
子时夜半23时至1时
丑时鸡鸣1时至3时
寅时平旦3时至5时
卯时日出5时至7时
辰时早食7时至9时
巳时隅中、日禺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日跌、日央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日晡、夕食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日落、日沉、傍晚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名日夕、日暮、日晚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定昏21时至23时
西周时就已使用十二时辰制了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早食、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
慷慨激昂的请战书--《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
--《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多 。《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 。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 。比如,“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 。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一、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怎么行军?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一个有衣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 。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 。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 。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 。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
《诗经·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 。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