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奸论
朝代:宋代
作者:苏洵
原文:
事有必至 , 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 , 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 , 础润而雨 , 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 , 理势之相因 , 其疏阔而难知 , 变化而不可测者 , 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而贤者有不知 , 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 , 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 , 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 , 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 。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 , 其理固有可见者 。以吾观之 , 王衍之为人 , 容貌言语 , 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然不忮不求 , 与物浮沉 。使晋无惠帝 , 仅得中主 , 虽衍百千 , 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 , 固足以败国 。然而不学无文 , 容貌不足以动人 , 言语不足以眩世 , 非德宗之鄙暗 , 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 , 二公之料二子 , 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 , 口诵孔、老之言 , 身履夷、齐之行 , 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 , 相与造作言语 , 私立名字 , 以为颜渊、孟轲复出 , 而阴贼险狠 , 与人异趣 。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 。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 , 衣垢不忘浣 。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 , 衣臣虏之衣 。食犬彘之食 , 囚首丧面 , 而谈诗书 , 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 , 鲜不为大奸慝 , 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以盖世之名 , 而济其未形之患 。虽有愿治之主 , 好贤之相 , 犹将举而用之 。则其为天下患 , 必然而无疑者 , 非特二子之比也 。
孙子曰:“善用兵者 , 无赫赫之功 。”使斯人而不用也 , 则吾言为过 , 而斯人有不遇之叹 。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 。天下将被其祸 , 而吾获知言之名 , 悲夫!
译文及注释
事情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 , 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 。天下只有表现冷静的人 , 才能从细微之处预见到日后将会发生的显著变化 。月亮周围出现了晕圈预示着将要刮风 , 房屋的石柱返潮湿润预示着将要下雨 , 这是人人皆知的事 。人事的发展变化 , 情理和形势之间的因果关系 , 也是空疏渺茫难以尽知 , 千变万化而无法预先料到的 , 怎么能和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即便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所不解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喜爱和憎恨扰乱了他们的内心 , 利害关系又影响了他们的行动啊!
从前山巨源见到王衍 , 说:“将来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 , 一定是这个人!”郭汾阳见到卢杞 , 说:“这个人一旦得志 , 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现在分析一下他们所说的话 。其中的道理是可以料想到的 。依我看来 , 王衍之为人 , 从容貌和谈吐上 , 确实具备了欺世盗名的条件 。但是他不妒忌别人 , 不贪图钱财 , 只是随大流 。如果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 , 当政者即使只是一个中等的君主 , 就算是有成百上千个王衍这样的人 , 又怎能扰乱天下呢?卢杞那样的奸诈 , 确实足以败坏国家 。但是他不学无术 , 容貌不足以动人 , 言谈不足以蒙蔽社会 , 如果不是遇到德宗这样的鄙陋昏庸的君主 , 又怎能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 , 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所作的预言 , 也未必完全如此啊!
- 李嘉佑《竹楼》原文翻译及鉴赏,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 齐己《夜坐》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范仲淹《江上渔者》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齐己《中秋月》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岑参《江上春叹》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李商隐《嫦娥》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李白《行路难》古诗原文意思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