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太祖赵匡胤兵困南塘靠牛肉汤救驾?

淮南牛肉汤起源之说 , 在淮南有多种版本 。相传 , 五代十国的赵匡胤据兵八公山 , 攻打寿春(安徽寿县) , 寿春守将刘仁瞻军纪严明 , 守城如命 , 尽管赵部顽强作战 , 仍屡攻不下 , 久之 , 外无救兵 , 内无粮草 , 赵匡胤反被兵困南塘(今寿县境内) 。地方老百姓看在眼里 , 急在心里 , 最后把自家耕牛纷纷宰杀掉 , 煮成大锅汤 , 送进赵营 , 官兵喝后士气大振 , 一鼓作气攻破寿春城 。公元959年 , 陈桥兵变 , 赵匡胤登基 , 始终忘不了南塘的牛肉汤 , 后来在民间把淮南牛肉汤传为“神汤” , 又传为“救驾汤” 。
淮南学者方川认为 , 如果说淮南牛肉汤源自赵匡胤 , 纯属传说 , 这是民间传说“箭垛式”人物思维模式使然 。也就是说当某个传说人物具有某种特定精神品格后 , 人们就会把与之类似的事件加到他的身上 , 成为箭垛 , 还有箭在不断射来 , 浑身缀满了类似的故事 , 一如鲁班、阿凡提 。因为赵匡胤 , 成就了“大救驾”糕点 , 再添一个大救驾的牛肉汤多排场 , 一干一稀 , 一软一硬 , 吃得匀溜舒坦 。淮南牛肉汤起源于何时?多年来众说纷纭 , 淮南作家金妤认为 , 淮南牛肉汤最早不是汉族人发明的 , 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国 , 男耕女织是农耕文化的基础和典型表现形式 , 其中 , 牛的作用极其重要 。牛不仅是农耕文化的一个符号 , 同时又是运输工具 。
正因为牛与人民生活关系这样紧密 , 自古以来 , 宰杀牛的行为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 食用牛肉更是有严格规定:天子祭祀社稷的时候才能用牛、羊、猪 , 称“太牢”;诸侯祭祀只能用羊和猪 , 称“少牢” 。食用上 , 周朝礼制规定 , 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 , 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 , 朔月才能食用羊 。
不过 , 到了元朝 , 中国民族的大家庭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成员——回族 。公元13世纪 , 蒙古军队西征 , 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 , 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 , 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法律的源泉 , 是穆斯林行为的最高规范 。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食物 , 都是“佳美的食物” 。“佳美的食物”就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 , 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牛 , 合乎这个标准 , 所以 , 成为伊斯兰教规定可以供食的食物 。虽然各个朝代政府严禁屠牛 , 但是对伊斯兰教区还是网开一面 , 尊重回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
既然牛肉是回族人民餐桌上的食物 , 作为牛肉的一种烹调方法 , 牛肉汤早就成为一道常见的菜肴在回族人民中代代流传 。淮南牛肉汤起源于淮南的回族人民 , 是最先迁入淮南的回族先民把他们的传统饮食牛肉汤带入淮南 , 再加入淮南地区的特色食物——千张、粉丝等 , 最终融合成一道美味悠长、闻名四方的特色美食 。